右图为刻于明朝初年、悬于黄山市西递慈善堂的“孝”字。该字上半部分左右两侧分别呈现猴头和慈妇的头像,表达了不孝便由人变猴的意蕴。在我国,孝文化由来已久,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可见
A.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
B.孝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
C.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
D.汉字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 |
一场气势恢宏的音乐会《人文颂》,拉开了主题为“贸易扬帆、文化远航”的深圳第九届文博会的序幕。《人文颂》以交响乐的形式,演绎着“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中华思想精华,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传递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这告诉我们
①文化自信来自中华思想精华②文化自信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③文化自信助推中国梦的实现④文化自信需要进行文化创新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念。得益于文化的多样性,人们不断开阔视野、相互借鉴,比如中国“和”的思想,到今天仍对各国处理国际关系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这表明
A.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
B.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文明进步有促进作用 |
C.传统文化是人类知识、灵感和创作的来源 |
D.世界各国人民都应从中华文化中获得启迪 |
方言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一个特定族群情感认同的精神纽带。但随着我国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外语热”的兴起,原本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正在加速流失,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材料表明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方言文化是民族的,但不是世界的
②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存在认知和实践的差异
③方言文化不能真正担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
④方言文化与其他文化日益借鉴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某中学一直非常重视对学生心灵的塑造,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心灵。精神家园里如果没有了心灵,人就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对社会有真正的情感和责任。这是因为: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
B.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
C.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
D.文化的发展根源于社会实践 |
理解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制过程,而总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因为,在“理解”的过程中。历史文化占有了我们,我们也创造了新的历史文化。这说明了()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②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也是人的主体
③人有主观能动性,文化也有主观能动性④人的思维活动其有主动创造性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