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3世纪,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尽管相距甚远,也没有什么联系,但历史竟然有惊人的相似,两地几乎同时都进行了影响深刻的改革。回答11—12题公元前594年开始的梭伦改革对雅典开辟了一条通向民主的道路,其积极影响不包括
A.发展工商业经济,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
B.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阶级基础 |
C.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根本解决,稳定了社会 |
D.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力,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起了楷模作用 |
商鞅变法中为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而产生决定影响的措施是 ( )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中国古代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地位表明
A.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
B.科技在不同的领域和范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是不同的 |
C.火药和指南针的西传是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
D.科学和愚昧只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不同反映 |
13世纪后期,阿拉伯书籍中有关“中国雪”的记载被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它)“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中国雪”是
A.造纸术 | B.印刷术 |
C.火药 | D.指南针 |
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
A.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 |
B.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充分 |
C.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 |
D.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说:“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下列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主张以相权来制约君权 |
B.提出了新的近代社会方案 |
C.提倡以学校议政来修补封建制度 |
D.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