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 B.具有“冷战”色彩 |
C.促进西欧经济的恢复 | D.加剧了西欧内部的矛盾 |
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
A.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 B.发展了“天人感应”的理念 |
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 | D.使汉王朝开始重视文化教育 |
《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的剧烈变动 |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明朝时期,浙江湖州出现了“富者田连阡陌,桑麻万顷”的景象;在江南地区还出现了不少专门向市场提供各种经济作物的经营地主。这些经济现象说明
A.海禁政策基本废除 |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D.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
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的晚清,竟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A.市镇经济的发展 | B.小农经济的影响 |
C.晚清经济的衰败 | D.坊市制度被打破 |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中国古代经济史方面的小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内容、过程。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第一步 |
第二步 |
|
甲 |
阅读《战国策》,发现秦国“以牛田”记载 |
提出“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牛耕”的观点 |
乙 |
参观“中国船文化博物馆”,了解宋代越洋航船的制造工艺、规模 |
得出宋朝时中国海外贸易臻于鼎盛的结论 |
丙 |
翻阅论述黄道婆革新、推广织造工艺的史书 |
提出“元代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的观点 |
丁 |
查阅明清时期皇帝的诏书、上谕等档案 |
得出“海禁政策曾间断实行”的结论 |
A.甲 B.乙C.丙D.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