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学家认为:“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度。”以下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集立法、行政、军事大权于一身 |
B.议会没有实权,议员是俯首听命的“绵羊脑袋” |
C.帝国宪法没有规定议会拥有立法权 |
D.皇帝可以召集和解散议会,任命对自己负责的宰相执行政府决策 |
2009年全国人大为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发文:“30年来,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为追求祖国和平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后提出一系列重要政策……两岸政党领导的频繁接触,充分证明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其中,“良好势头”主要包括
①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②“九二共识”的达成
③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④两地“三通”的实现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一位英国记者在中国某地参观后说:“这里草草建成了4个奇形怪状的鼓风炉……人们有的用筐抬矿石,有的给炉子添火……不过在我看来从炉底掏出的成品,看上去和从炉顶倒进去的原料一模一样,没有变化。”他描述的是
A.一五计划的成果 | B.大跃进运动的表现 |
C.人民公社的特征 | D.手工业合作化产物 |
1883年12月11日《申报》记载:上海“缫丝局开,女工之受雇者不少,其他之有需乎妇女者不及备述,总之至于女工亦藉通商之故,而得以自求口实,则其自利于中国人民者何如?”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妇女进厂做工,有伤社会风化 |
B.妇女地位提高,就业前景广阔 |
C.妇女自求口实,利于改善民生 |
D.妇女薪酬较低,成为企业首选 |
“中国惟以君权治天下而已。若雷厉风行,三月而规模成,三年而成效著。泰西三百年而强,日本三十年而强,若皇上翻然而全变,吾中国地大人众,三年可成。”上述材料体现了康有为
A.迫切的救亡心情 | B.科学的强国主张 |
C.理性的皇权意识 | D.盲目的媚外心理 |
据《华北捷报》等载,1879-1900年间发昌机器厂所造船只至少有8艘,所造的“汉阳号”卖给旅朝华侨,航行于仁川与汉城之间。这说明近代民族工业
A.主要面向国际市场 | B.技术力量领先朝鲜 |
C.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 D.重工业是主导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