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后期,面临民族危机,中日两国都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回答23—25题《应诏统筹全局折》与《五条誓文》 ( )
A.都是改革的施政纲领 |
B.都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得到了贯彻执行 |
C.颁布于新政权建立后 |
D.都表达了统治者的变法决心 |
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 )
A.民族危机的加深 | B.倒幕运动的成功 |
C.西方思想的传入 | D.天皇专制的建立 |
对戊戌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 )
①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②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③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④是一次资产阶级同封建顽固势力的夺权斗争
A.①②③④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陈锋、张建民主编的《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现象中属于“第一次商业革命”的是
①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②突破传统商业的时空限制
③柜坊、飞钱开始问世④流通领域出现纸币交子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分科考试 | B.以德治国 |
C.公平竞争 | D.学而优则仕 |
《春秋左传》记载:“昔先王之命日: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特权地位 |
B.传统政治中表现出一定的理性成分 |
C.废长立幼是宗法制的核心 |
D.儒家伦理道德成为立君王的主要依据之一 |
美国 《1787 年宪法》 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其内容中最能体现出这一性质的是
A 三权分立
B.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C.允许奴隶制存在
D.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和信仰自由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议会和国王的关系表明了
A.英国不是一个君主专制国家 | B.议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权 |
C.议会拥有完整的立法权力 | D.议会实际上是英国最高权力机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