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对20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 )
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
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 |
C.两次世界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 |
D.一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
2012年3月,普京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他曾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是因为苏联(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 B.忽视民主与法制 |
C.经济困难,物质生活水平低 | D.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
如果继续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上述两难命题可以反映( )
A.胡佛政府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失败 |
B.罗斯福新政在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
C.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在苏联的具体表现 |
D.英国撒切尔新政府改革福利制度的背景 |
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对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会见法国代表团时说:“(欧洲)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甚至要比赢得战争(指“冷战”)胜利的那一天更加美好。”美国支持“共同市场”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欧洲一体化增强了其对抗美国的实力 |
B.欧洲一体化旨在摆脱美苏“冷战”的威胁 |
C.美国希望欧洲一体化为美国霸权服务 |
D.“冷战”的形成是欧洲一体化的必备条件 |
1944年7月,孔祥熙从美国致电蒋介石:“英、美暗斗颇剧,美对基金必需掌握,英对国际银行颇欲主持,美可能将国际银行对英让步,其他各国则望基金与银行均告成功。”这封密电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 |
B.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
C.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 |
D.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 |
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反殖民主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 )
①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
②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
③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
④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
A.①④ | B.①② | C.②③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