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国难方殷,民生日蹙,状元及第的张謇却毅然走上了实业、教育、慈善三结合的救国之路。他于1896年在通州开始创办大生纱厂,……在实业蓬勃发展之时,张謇仍用企业的部分盈余以及他个人的捐资在南通等地相继创办了通州师范、女子师范、幼稚园等十余所慈善教育机构,以及海门溥善堂、南通养老院、贫民工场、盲哑学校、残废院、公园等慈善公益设施。材料表明民族资产阶级对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发展的贡献,但从理论上最先提出近代中国慈善构想的却是( )
A.地主阶级 | B.农民阶级 | C.西方传教士 | D.大资产阶级 |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曾说:“根据中国人的看法,‘理’是有世以来循着一律性的动规一直不停地推动着‘天’的唯一之‘因’;……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说‘理’是最高神?”“总而言之,它可以被视作我们的‘造物主’。”这说明
A.宋明理学与欧洲理性主义无本质的差别 |
B.欧洲启蒙运动吸收了中国文化的营养 |
C.莱布尼茨根本否定基督教,否定人文主义 |
D.宋明理学本质上是一封建主义宗教神学 |
史学家甲:“文艺复兴不只是文学或艺术的再兴,也是人类智识和个人之觉醒或再生,而为近代世界的开始”。史学家乙:“文艺复兴是中古时代转移至近代的过渡时代,它同时具备了两个时代的特性”。以下选项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A.史学家甲关注历史的延续和连结 | B.史学家乙侧重历史的新异和变迁 |
C.两位史学家的解释并无明显差别 | D.两位史学家论述视角有较大不同 |
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外交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美日同盟为基础的“多边自主外交”;加强美日关系,同时在中国和苏联之间采取“等距外交”;以美日合作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由此,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日本迈向政治大国进程中的灵活性 | B.美日关系仍是日本外交的核心重点 |
C.日本渴望以独立身份展开自主外交 | D.美国逐渐放松了对日本的外交制约 |
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A.美国企图促成国共和谈来解决台湾问题 |
B.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
C.蒋介石的反应体现了国共在当时台湾问题上的某种默契 |
D.海峡两岸有强烈的战争意识 |
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重商主义者主张高工资,提出经济发展的“外国支付收入”理论,认为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意昧着外国将为出口国家支付工资和利润。这—理论在当时得以实现的主要条件是
A.“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
B.海上霸主地位的逐步确立使英国占据贸易优势 |
C.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发展扩大了国内市场 |
D.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