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析资料和图5,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清朝政府同英、法等国订约,允许华工出洋,跟着出现华人出国的热潮,及至1893年(光绪十九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海禁旧规,出国的人员骤增,纷纷进入美洲、非洲、澳洲,南洋地近中国,更是华人奔赴的处所一…,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的五十年中,华人像潮水一样,汹涌澎湃流入南洋各地。
——《亚太地方文献研究论文集》
材料二
1938年10月10日,来自南洋各地的45个华侨团体的代表L64人,聚集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大礼堂,举行“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 ……大会发表“宣言》,号召广大爱国侨胞:“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吾人今后宜更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踊跃慷慨,贡献于国家”。
(l)“准许华工出国”条款出自哪一条约?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的五十年华人移居南洋的原因。
(2)“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此组织成立的目的是什么?
(3)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国人移居南洋产主的重要影响。
(4)图5区域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简述其生产发展的有利条件。
(5)简述南海海洋资源的优势与存在的环境问题。
材料三 海南处在连接东南亚和东亚的交通要冲,是必经的海上通道。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建设,海南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合作的条件和基础,如洋浦保税港区和海口综合保税区经过20年的发展后,其航运条件、保税条件和基础条件已经得到极大地提升,逐渐成为航运中。、物流中,U和出口加工基地。为了充分发挥海南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201 0年1月4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关专家认为《意见》的出台将使海南积极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利用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桥头堡作用,以此推动海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角度,说明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理论依据。(10分)
(7)运用经济常识,分析说明海南融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根据《南京条约》,清朝政府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虎门条约》允许英商及其家属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1845年11月29日,英国第一任领事故意曲解《虎门条约》,以“华洋分居,避免纠纷”为诱饵,迫使上海道台签订了《上海租地章程》。划定洋泾浜(1916年填没成为爱多亚路,即今延安东路)向北到李家庄(今北京东路)的一片荒滩——外滩,准租与英国商人,为建筑房舍及居住之用。这份土地章程被视为上海租界存在和运作的依据法理。上海开埠的第一年,除了商人和领事以外,属于伦敦会的英国传教士也迅速进入上海
——摘编自王文泉、刘天璐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
材料二:由于资本主义列强在租界强行拥有了自己的行政、立法、司法自主权,致使上海成为华界(中国管辖地区)、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三界”分治的城市。其次,由于上海在五个通商口岸中最早设立租界,且充分利用了特殊的交通枢纽的条件,因此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飞速发展,一跃为全国商业中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上海城市的近代化。租界的市政管理和建设、教育和工商业管理等制度,对上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工人阶级不断的成长,上海的产业工人最为集中,他们是革命的主力军;上海交通便捷,“国中之国”的租界不受中国政府管辖,便于革命者进行活动;另外,上海文化事业发达,聚集了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革命者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进行各种活动,上海遂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基地。
——摘编自马长林《上海的租界》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在上海设立租界的依据是什么?又是哪些英国人最先进入上海的?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一大在上海召开的原因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租界对中国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0年底说,我们现在竭尽全力支援保卫自己、反对轴心国进攻的国家……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
材料二 1941年8月,大西洋会晤中,丘吉尔建议罗斯福发表一个照会,表示:“日本向太平洋西南地区的任何程度的进一步推进,将会造成美国政府被迫采取反措施,甚至导致美国和日本发生战争的局势。”罗斯福私下的反映是:“他(丘吉尔)要我们支持他。现在他对东方——香港、马来亚、印度、缅甸很不放心。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他的恐吓日本的坚决要求,因我们尽一切可能不给日本有进攻我们的任何借口。”
材料三伊克斯日记记载了1941年9月美国部长联席会议的情况:“话题转到俄国的黄金储备上来……显然我们是在力求趁他们的黄金没有告罄之前全部把它弄到手,以抵偿我们提供的货物。从此刻起,我们对苏联采取了租借法案。”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民主国家”指的是哪些国家?罗斯福的这个口号表明什么立场?(4分)
(2)材料二中,丘吉尔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罗斯福要拒绝丘吉尔的建议?(4分)
(3)分析材料二、三可以看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采取了什么政策?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国际联盟为维护世界和平提出了哪些措施?
(2)《国联盟约》和《非战公约》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基本宗旨上有何异同?
(3)《非战公约》的签署有何积极意义?
(4)为什么《国际盟约》和《非战公约》都不能真正的维护和平?
阅读以下两幅德国地图,回答问题:
图6 1919年6月的德国疆界图7 二战前法西斯德国的扩张
根据上图请回答:
(1)对比两图,德国的版图在二战前发生了许多变化。请指出3个变化的地方。结合有关历史事实,概括说明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些变化?
(2)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曾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我们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战线。面对这种情况,德国在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时,有什么共同的做法?为什么?
(3)作为德国的近邻,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9~1939年间)是如何保证自身安全的?
(4)结合历史经验教训和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处理邻国之间的相互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一战的爆发,或多或少是欧洲领导人心血来潮的结果;与此相反,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穷兵黩武的国家之间的侵略行为……西方民主国家和苏联的领导人都没有能够对这些挑战作出果断回应,导致轴心国的战事扩张愈演愈烈。西方国家同苏联之间存在竞争,尤其是民主政体对斯大林的极权政体充满怀疑,妨碍了英国、法国同苏联之间展开有效的合作,从而制约了它们对付轴心国的行动。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主国家内部存在严重分歧,英国和法国领导人对于一战结束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中针对德国侵略行为的条款有争议……随着20世纪30年代的延续,一个越来越清楚的事实是,把国际安全的保证完全寄托在国际联盟的身上是毫无意义的。……
——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二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日本没有进入美国的经济区域,而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向白人世界的移民受到排斥,日本为了解决每年增加的100万人口问题,自然要利用满蒙这一新天地……
——中村粲《大东亚战争的起因》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国际局势的发展,有三种趋向。一种是以苏联为首的世界人民同西方民主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制止法西斯侵略,推迟和避免世界大战的发生……第二种法西斯势力同西方民主国家暂时达成妥协,法西斯国家不断蚕食中小国家,并在向英法开战之前首先进攻苏联……第三种是苏联孤立自保,希特勒实现声东击西,在进攻苏联之前首先进攻西欧国家。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日本在二战期间侵华原因的观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与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趋向相吻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另外两种趋向未能最终出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