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过程是一个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率达46.6%。据有关方面研究,在我国,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至少10万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约有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就业。农村城镇化可以加速农民的收入,整合布局分散的乡镇企业,为提高集约化经营和现代化水平提供条件。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材料二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现有18.26亿亩耕地中,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已建成的8.67亿亩灌溉耕地,也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功能退化等问题,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6%。相比城市的大型水利设施,山区农村的小水库、小山塘、小水窖等“五小”水利工程欠账多、投入少、标准低。旱灾警示我们,必须继续加强水利建设,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材料三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乡村居住形式发生了巨变:房屋由草木结构向砖瓦结构再向钢筋水泥结构发展;居民点由集中向分散发展,单家独院日益增多;室内家具由传统式向新式、现代组合式发展。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抓住当前农村建房快速增长和建筑材料供给充裕的时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建房、购买汽车和家电等提供消费信贷。
(1)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推进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
(2)结合材料二,用经济常识说明国家应如何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水利事业配置?
(3)结合材料三,用政治常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
(4)让人民活得有尊严,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这对政府工作和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说明“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哲学依据。
据《都市城报》报道:某市瓶装液化汽价格一季度从65元一瓶涨到85元一瓶。第二季度价格涨至90元一瓶。液化汽涨价带来“厨房困惑”,烧什么“柴”最划算?
(1)液化汽价格上涨对使用瓶装液化汽的不同家庭生活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2)说明面对“厨房困惑”,使用瓶装液化汽的居民可能的选择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请阅读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1)上表所揭示的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这一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并简述你的理解。
某市五年来城乡居民生活改善情况
指标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
37.7 |
36.7 |
35.8 |
35.5 |
34.9 |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
47.2 |
45.5 |
44.7 |
44.2 |
43.5 |
(1)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有那些?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以世界人均水平为基本单位计算,我国资源除煤炭占58.6%之外,其他重要资源都是在世界人均水平的50%以下。
2006年上半年我国能耗、排放状况
比较 |
单位GDP能耗 |
化学需氧量(GOD)排放 |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
十一五规划要求 |
每年下降4% |
每半年下降1% |
每半年下降1% |
2006年上半年同比 |
上升0.8% |
上升3.7% |
上升4.2% |
材料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充分挖掘潜力,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约束性目标。
根据材料,结合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2)我国要“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约束性目标”有哪些可供选择的措施?
2009夏季达沃斯年会于9月10日至12日在辽宁省大连市举行,会议期间,在讨论如何增强消费信心时,一位台下嘉宾向台上来自中国、日本、越南、泰国的官员和企业家代表提问:“亚洲国家增长模式都是出口驱动型,我们希望转向消费驱动的模式。我奶奶80岁了,她有很多存款,但劝她花钱却非常困难,所以我想问一下来自四个国家的代表们,如何让像我奶奶这样的老人把口袋里的钱拿出来进行消费?”。据调查,像这种“手上有钱,心中无底”是大多数手有余钱的中国老百姓的普遍心态,而对于手中没钱的老百姓,消费更是一种奢望了。
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回答:
(1)结合材料和我国目前经济形势分析:你认为中国老百姓不愿花钱消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根据(1)的分析,谈谈我国应该如何增强老百姓的消费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