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必须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必须以地震灾害损失、灾区范围、地质地理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科学评估和论证为依据,科学划分适宜重建区、有条件重建区和不适宜重建区。这要求我们:
①认识自然规律,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②认识人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
③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④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变自然规律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古人曾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感情的交流、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发送短信、微信来实现,年青一代对“拇指文化”是情有独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化传播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
B.文化传播具有历史性 |
C.网络等现代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 |
D.现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 |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以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文化”一词在十八大报告中多次出现。这里的文化
A.是指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
B.是指纯自然的东西 |
C.是指人类人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全部成果 |
D.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
“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内容。”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
B.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 |
C.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两者互不影响 |
D.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
范仲淹遥想洞庭湖气象万千的景致,挥笔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这种诗句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是因为
A.优秀文化能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
B.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
C.优秀文化能影响经济、政治生活 |
D.凡是文化,都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文化的水越有活力,民主的船越能顺行”,这句话说明
A.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 B.优秀文化推动政治进步 |
C.文化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 D.文化以经济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