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目  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 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 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本文的环境描写很有特色,寥寥数笔,便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人物的心情。请就此选取一例,作简要赏析。
答: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文中描写了几个“目送”的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答:                                                                          
本文的题目“目送”,有实指和虚指两层含义。请根据全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女儿的班主任
范子平
女儿换了班主任,回来就对我说,哎呀,俺班来了新班主任,教语文,可有意思了……
我打断话问她,这次考试成绩出来了没?你排第几?
女儿不接我的话,仍是一脸兴奋,说,俺班主任李老师可有意思哩!
我正色道,你已经高二,明年就高三,得订个计划,各门功课分数进展多少……女儿没等我说完就进了自己的房间。
慢慢地我还是发现了女儿的变化,比方说爱说话了,走路爱蹦跳了,对好多事感兴趣了……这应该没啥,青春期的女孩子嘛!但我关心的是,成绩有没有提高。
星期一下午按惯例是班会课。女儿放学回家,一脸的笑,说,班会课,班主任没讲几句,更没占住课堂时间让做作业、读课文。就是唱歌,唱民歌,也唱流行歌曲,还表演小品。女儿说,你不知道,李老师老歌新歌都会唱,顶上刘欢,顶上周杰伦……还演小品呢!李老师把领口一翻,表演街头流氓遇到便衣警察,可笑得很,全班开了锅!
我担心地说,得准备后年的高考,不能光寻开心啊!
女儿不屑,一边往里间走,一边说,爸你真的不懂……
语文课也传来新消息。那天讲曹禺的《雷雨》,李老师说,这节课你们都预习熟了,不用絮叨,我给你们唱唱电视连续剧《雷雨》的主题歌和插曲吧!女儿说,哎呀,李老师唱得好极了!全班同学不依不饶,拍手起哄要求再来一遍!后来,李老师表演《雷雨》,他又当周朴园又当鲁侍萍又当鲁大海,当谁像谁。要李老师演电视剧,肯定明星……
女儿说,作文课也轻松了。李老师说,课下咱各人自己练笔,课堂上咱轻松轻松!分组表演,演青春剧《课堂内外》。先自己报名。谁演金娜娜?谁演李毛毛?谁演那个不会扫地的王倩倩?我演那个忧心忡忡的徐老师……一堂课热闹得吵破天!女儿说,你看我满身的汗,现在都没落!
这样下去会成……我决定去找班主任谈谈。我到了学校,女儿的班正上英语课,琅琅的读书声整齐而洪亮,看不出啥问题。我到语文教研组打听,说李老师在学校后院杨树林。我经过操场沿小路到后院,渐渐听到悠扬的歌声,歌词倒是和我们有关:“我们是学生家长,心情像茅草一样,随风摇摆,不问成绩闷得慌……”声音好听,我不由得品味欣赏起来,一直到下课的钟声响起,我看表已12点,只好转身走出校门……
期中考试后学校召开家长会,教导主任给家长们发了表格,让给每一位任课教师打钩评价。有六个选项:1、非常满意,2、满意,3、比较满意,4、一般,5、不满意,6、极不满意,要求马上撤换。首先是对班主任的评价。我犹豫了,平心而论,女儿那样喜欢他们的班主任;再说女儿活泼了愉快了,对学习感兴趣了,应该有班主任的功劳。但这是正路吗?我左顾右盼,别的家长也都抓耳挠腮。我犹豫好半晌,终于在班主任后边的表格上,在“4、一般”后边打了个钩。忽然,我的肩膀被重重一推,一个宽脸中年女人恶狠狠对我说,还“一般”哩!再和稀泥就把孩子害惨了!这也是学生家长,她的心情我理解——怕孩子成绩吃亏呗!我看好几个家长都和她一样鼓着眼气呼呼的样子,只好把“4、一般”后边的钩抹掉,在那个“6、极不满意,要求马上撤换”后边打了个钩。然后,我立即起身,好像办了亏心事一样低着头走出教室,可是手臂被拉住了,一看是女儿。女儿一脸严肃问,爸,你咋评价我们李老师?我躲避着女儿的目光,吱吱唔唔说,随大溜呗……女儿好像不出所料的神情,问,自从李老师接任班主任,这几个月时间,我各方面咋样?我只好据实回答,我看你吃饭香甜了,爱哼爱唱了。女儿说,我现在学习兴趣大多了!李老师不主张排队,说对学生是无益的压力,可学校却非搞统考排队。俺班总成绩从全年级第九名升到第四名!全班人学得多轻松多高效!我上次成绩全年级196名,这一次98名!你说李老师是行还是不行?
交谈着我已经被女儿拉进教室。女儿把那张评价表又找回来,说,爸,你改改,抹了,在这一点打钩!——女儿的手指坚定不移地点着“1、非常满意”那一栏。
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的题目是《女儿的班主任》,然而统观全文,班主任始终没有露面。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不但没有削弱班主任的形象,反而使这一形象更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也为读者留有想象丰富这一人物形象的余地。
B.女儿对新来的班主任如此感兴趣,正是由于班主任李老师的方法迎合了不爱学习、爱轻松热闹的学生群体的心理,所以,家长的担心也就不属多余。
C.文中写期中考试后学校召开家长会,下发对班主任满意度测评表。作者这样写除了有构成情节高潮的用意,还包含了对这种测评方法的合理性的质疑。
D.班主任李老师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打成一片,在无形中调整了学生心态,显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E.文章倒数第二段,不得不通过女儿之口,以班级和个人的考试成绩名次来证明李老师是行的。这再次说明,教学成绩是衡量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的唯一标准。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女儿对班主任李老师态度的递进性变化,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按情节顺序分条概括,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对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究竟是谁,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我”,有人认为是“女儿”,也有人认为是“班主任”。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海洋波能的利用
风起浪涌,海洋波能便孕育在这海水的起伏运动中。当然,没有水自身的重力,浪亦难涌。波能属于势能与动能共同形成的“综合能”。海浪的水质点相对于静水面位移具有势能,而动能则来于水质点运动。在深水中波能的传播受到限制,只有占能量总和50%的势能可随波浪传播。波能的能量密度虽较低,但总能量很大,据估计全世界的海洋波能约30亿千瓦,其中可利用的约占三分之一。南半球海洋的波浪比北半球大,在南美、南非澳大利亚等地区海域的波能也比较大。中国沿海的波能分布也是南大于北。南海波浪比东南沿海大,平均波高在1.5米以上;我国海洋波能的可开发量约为7000万千瓦。
长期以来人们总想利用这一巨大能量。现今,淡化海水的波能搅拌站、波能发动机和大型防波堤电站等已经问世。利用波能,必须有波能转换装置。波能转换装置形式不一,但都没有本质区别。波能转换装置是三级组合装置:第一级受波体是将海浪转换为装置实体持有的能量。装置实体中的受能体直接和海浪接触,将波浪转换为机械运动;而相对固定的固定体与受能体形成相对运动。第二级中间转换器,其作用是将第一级转换与最终转换沟通;因为波能经过第一级转换往往达不到最终推动机械运动的要求,不仅是因为其水头低、速度低,而且稳定性也较差。不管哪种类型的中间转换器都要起到传输能量和稳定输出的作用,水动式是通过液压泵将机械能变为水能,经水轮机再将水能变为机械能。它在增速、传输、调节上都比直接机械式方便。气动式则以空气为介质完成能量转换。它可以减少海水对设施的腐蚀,它是目前世界广泛采用的波能中间转换装置。最终转换是应用设备,它依用户需要来设计。
有趣的是,波浪产生于海洋,但是波力电站不一定要建在海上。岸式波力电站就是建在常年风急浪大的海边,只有利用坚固的岸基与钢筋混凝土构件建成的受波通道伸入海水。这种发电站是利用经过两级转换装置的海洋波能能量压缩空气以推动涡轮机工作,使振荡水柱往复运动而发电的。波力电站可与常规发电站并网运行。
对“海洋波能”的科学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风使海洋产生的起伏运动孕育了势能与动能形成的综合能,即“海洋波能”。
B.海洋波能是海浪水质点相对于静水面位移的势能与水质点运动的动能的总和。
C.海洋波能是势能与动能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其源来自于风浪和水自身的重力。
D.海洋波能属于“综合能”,它是由水质点具有的势能与动能综合生成的能量。

对“波能转换装置形式不一,但都没有本质区别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形式的波能转换装置都必须包括“受波体、中间转换器和最终转换应用设备”三级能量转换装置。
B.波能转换装置的外观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来设计,但受波体、中间转换器和最终转换应用设备必须统一。
C.波能发动机、波能发电船和大型防波堤电站属于不同形式的波能转换装置,但它们均具有多级能量转换功能。
D.气动式装置虽然是以空气为介质完成能量转换,但它与水动式装置的本质一样,都能将第一级转换与最终转换沟通。

下面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面上的滚滚波涛是海洋在风力和海水自身重力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物理现象。
B.中国东海沿海到南海都孕育着海洋波能,全国海洋波能的可开发量相当可观。
C.波能须经转换装置的两级转换,才能与最终转换设备沟通从而达到应用要求。
D.波能中间转换器的类型共有两种:水动式和气动式,后者更先进被广泛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波兹曼的诅咒
周国平
①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的《把我们自己娱乐死》是一部声讨电视文化的著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确实时时听见一声声急切有力的喝问: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
②无人能否认电视带来的便利,问题在于,这种便利在总体上是推进了文化,还是损害了文化。
③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那么,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
④并不是说娱乐和文化一定势不两立,问题也不在于电视展示了娱乐性内容,而在于电视上的一切内容都必须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波兹曼的结论是,在电视的强势影响下,一切文化都依照其转变成娱乐的程度而被人们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转变成了娱乐。“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到了这个地步,本来意义上的文化就荡然无存了。
⑤波兹曼是把美国作为典型来对电视文化进行分析和批判的,但是,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譬如说,在我们这里,通过电视剧学习历史,而历史仅仅作为戏说、也就是作为娱乐而存在,消灭历史的方式再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加彻底的了。又譬如说,在我们这里,电视也成了印刷媒介的榜样,报纸和杂志纷纷向电视看齐,蜕变成了“电视型印刷媒介”。且不说那些纯粹娱乐性的时尚杂志,只要翻开几乎任何一种报纸,你都会看到一个所谓文化版面,所报道的全是娱乐圈的新闻和大小明星的逸闻。这无可辩驳地表明,文化即娱乐日渐成为新的约定俗成,只有娱乐才是文化即将成为不争的事实。
⑥赫胥黎曾预言:一旦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为滑稽戏,文化就灭亡了。波兹曼认为,赫香黎的预言应验了。这个结论也许太过悲观,我相信,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不过,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当作一种娱乐。面对这样的行径,我的感觉是,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
文章第③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40个字)
文章第⑤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雨吞噬的生命至少该留下姓名
从玉华
这只是两个小人物的“非正常死亡”。
至少,报纸上关于他们的新闻,占据的版面不算大,轻轻地,就翻过了。
在两个青年20多岁的人生路上,北京苹果园南路一只敞口的窨井,是他们的终点站。6月23日的北京暴雨中,这个“黑洞”吞没了他们年轻的身体。
没有人知道,当他们在雨中推着熄火的公司小轿车,不慎掉进黑漆漆的排水井时,曾有着怎样的恐惧和绝望。没有遗言,来不及挣扎,甚至没人说得清他们留在世上最后的身影,他们就被死神拽走了。滂沱大雨,是唯一的背景音。
这两个从河北南皮县来北京打工两年的青年,在漆黑的地下8米的淤泥里,最终跟这个城市融合在一起。而他们中的一个,还有两个月,就要当爸爸了。
原本向上的好日子终结在这黑暗的洞里。数日来,无数人引用雨果的话: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那么,这两个青年,无疑用生命为这个城市的良心买了昂贵的单。
可事后证明,他们的死,于这个城市似乎无足轻重。我们无从得知这两个青年的姓名、生平、喜好,只能语焉不详地记录事情的概要。一家媒体,甚至已为他们留出了逝者的版面,却没有内容可填。
正如我们平日在新闻里见到的路人甲和路人乙,他们的死亡,仅仅只是个数字。
冰冷得正如这场雨
还有浇透人心的另一场雨。官方的解释是,事发井口附近排水管线的水流量远超过其承载能力,排水系统无法及时排泄,加之管线内水压过高,造成井盖被水流顶起,发生移位。
简单地说,这口井平日是“不吃人”的,这一次只是百年一遇大雨里的“特例”。他们的工作是“无瑕疵”的。这是相关部门的逻辑。
或许,事情原本还能有别的路径。暴雨之前,气象部门既已发出预警,市政部门如果能提前完善对城市窨井的管理,比如在一些可能存在危险的窨井旁设置警示标志,比如派人现场全天候看守等,也许那个坠入窨井的青年,就能在两个月后亲吻初生孩子的小脸。
终归,摆在眼前的事实是,汹涌的暗道带走两个青年20多年人生所有的鲜活和美好。更令我们心痛的是,两个青年死亡6天了,没有人出来公开道歉,甚至没有人表示“遗憾”。
冰冷得甚于这场雨。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另一个“非正常死亡”的女孩。2008年春运中,17岁的少女李红霞被踩踏而死。事后,在广东全省抗灾救灾表彰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特意提到了李红霞。他说:“此时此刻,我们尤其不能忘记,在广州火车站倒下的那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对这个沉重的代价我们至今仍感到深深的歉疚和自责!大家记住这件事,这个人!”
没错,记住死者的名字,就是一座城市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他们无法不让我们想到自己。张嘴的井盖随机吃人,这样的悲剧可能降落在我们任何一个人中间。我们追问真相,是想触碰到死亡背后的一些制度之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看起来的小概率事件,不是小概率事件。
暴雨过后,相关部门在反省。专家们热火朝天地讨论着怎样修补脆弱的排水系统;地下管网的坡度设计应该是千分之六,还是千分之四;怎样花好这几十个亿。
大家忙着算经济账,大谈城市规划的逻辑,却忽视了城市人文价值的守卫,在反思中,几乎无人向这两名逝者表示哀悼。
据称,“迎战暴雨”已成北京干部培训模拟课程。这第一堂课,就该讲这次的“雨中坠井”案例,该把死者的名字牢牢记住。
反思,应从记住死者的名字开始。如果可能,我甚至希望,在那个吃人的井盖处,刻上他们的名字,警示这座城。
唯一令人感到些许欣慰的是,救援队戴着防毒面罩,两批次奔赴污水坑,寻找这两个年轻人的尸体,一辆车头挂着挽纱的白色面包车停放在旁边。
那抹黑,虽沉重,却给冰冷大雨后的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淡淡的暖色。
(《中国青年报》2011年06月29日09版)
请指出画线语句“冰冷得正如这场雨”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文中提到的“另一个‘非正常死亡’的女孩”的事件有什么作用?(5分)
网络在转载这篇文章的时候,把本文标题简化为“大雨吞噬的生命”。请结合文本内容思考,这样的“简化”是否合理?(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绳子的位置
叶 静
一场特大山洪卷走了他的家,也卷走了他惟一的亲人——父亲。阿根从父亲手里继承下来的就只有这一条绳子。可是仅有一条绳子又有什么用呢?头顶没屋,腹中没粮,身上没换的衣,袋里没用的钱。阿根走投无路,就把那根绳子系到树上去,再准备把自己的脖子套进圈里。阿根爬上树,闭上眼睛就把脖子往上套。他心里说:“父亲,你可别怪儿子不争气,我实在是没有生存下去的办法了,只怪上帝不开眼,没给我指一条生路。”
就在这时,上帝睁开了眼,上帝看见阿根把绳子系在自己的脖子上,要在这棵树上吊死,就对他说:“你有活路的,只是你把绳子放错了位置。”
阿根见真有上帝,而且上帝居然亲自来给他指路,怀疑是在做梦,就问:“那按照您说,绳子应该放到什么位置呢?”
上帝说:“放在肩胛上。”上帝说完就不见了。
阿根于是彻夜不眠地想啊想,绳子放在肩胛上,莫非他叫我像那些纤夫一样去拖船?对,拖船这谋生方式既不要本,又不要多大能力,只要有力气就行。阿根就加入到纤夫的行列,用他健壮的肩膀、用他坚韧的麻绳拽紧了自己命运的纤索。
三年后,阿根有了些钱,他就用积存的这些钱买了一条船,他不再拉纤,而是靠捕鱼为生,日子倒是慢慢好起来。那条绳子他可没舍得扔掉,因为渔船上经常用得着,解缆系船正好能够派上用场。阿根日里荡着小船,晚上喝着鱼汤,看起来自给自足,无忧无虑,可是只有他自个儿心里清楚,他愁啊。愁啥?快过半辈子的人了还光棍一条,别人到这个年龄,孩子都老大不小了。
阿根不由长吁短叹,仰天自语着:“上帝呀,我怎么就娶不上一个女人呢?我多么需要一个知冷知热的女人哪!”谁知这一叹,半空中就响起了声音:“谁说你没有女人呢?只是你的绳子该挪挪位置,你现在将绳子系在腕子上试试,说不定马上就有女人向你走来。”
阿根大惊,既而大喜。他立即把绳子头系在右腕上,正寻思着这个奇怪的理儿:“怎么绳子系在腕子上就有女人来呢?”忽然听得几声“救命啊”的喊叫。再听不像是女人,倒像是男人的声音,就在河汊那儿。阿根来不及多想是男人还是女人,反正有人落水就要救他。阿根带着腕上的绳子就跳进水里,向那出声的地方游过去。可是在水里抓了一气,连个人影儿也没捞到。他冒出水面换口气,准备站到岸上看个清楚再下水去,还没等他完全走上岸,手腕却给绳子拽住了,怎么也拉不动。他就知道绳子那头有人。赶紧往上拽,终于拽上来一个年轻的女人,已经被呛得昏迷过去了,手里的绳子还没放松。阿根抱起女子,放在自己的双膝上,使她吐出了腹中的水,又给她掐人中、抹胸口,终于让她苏醒过来……
不用说,这女子就成了阿根的妻子。两口子在一起你勤我俭,日子过得更加滋润了。一年后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那条小船也早已成了他们仅仅用来捕鱼的工具,因为他们在岸上有了崭新的家。
突然有一天傍晚,暴雨倾盆,他们的女儿却正发着高烧,眼看有生命危险,而取药须到河对岸去,不要说撑船不得过,就是游水也凶多吉少。女人正急得没法可想,阿根却顿悟似的抬起头来说:“上帝呀,这回我知道绳子的位置了。”只见他将绳子的一头系在门前的一棵树上,另一端系在自己的腰里,他对妻子交待了几句,就扑通跳进了水里,没多久果然把药取来了,虽然身上让木渣乱石划破了好几处,孩子却得救了……
其实,在人们祈祷上帝赐福的时候,上帝也在祈求人们不要轻易把绳子系到脖子上。
“绳子的位置”具体指哪三个位置?各有什么意义?(4分)
本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作简要说明。(5分)
“在人们祈祷上帝赐福的时候,上帝也在祈求人们不要轻易把绳子系到脖子上”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有怎样的内涵?(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