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解决好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不仅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也关系着我国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键。阅读下列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完成所提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82年,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比重高达70.5%。此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4年之后农村工业化出现高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被乡镇企业所吸纳。到1987年,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为59.8%。但此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却出现了相对停滞状态。到1992年,农业劳动力比重只比1987年下降了1.4%。
8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收入增长明显减慢。特别是1989~1991年3年间,农民人均实际收入增加仅12元,实际年均增长仅为0.7%。即使是经济发达的省份,农民收入增长也不快。1993年江苏省农民人均年收入为1267元,比1992年增长207元,增长幅度为19.4%,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也仅增长4%。
据1994年6月10日《华商时报》载文说,国家统计局汇总了全国近七万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农民负担连续加重的势头在1993年得到一定遏制,全年农民负担人均合计47.2元,比上年下降2.5%,农民人均负担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5.2%,比1992年下降31个百分点。但是也要看到,农民负担重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通常是这个项目减少了,其他项目又增加了,或者保留项目的金额增加。据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1994年农民负担有所反弹。
(1)根据图1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当时解决农民问题的方法和所起的作用。
(2)根据图2提示,概括指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农业政策并简要分析其必要性。
(3)图3中所反映的党的农业政策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它反映了我们党的什么思想路线?
(4)材料二中反映了我国目前农村存在着哪些问题?谈谈你对解决“三农”问题的设想。

科目 历史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表


1950年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交通通讯
7.23
6.43
6.18
6.15
5.61
6.03
批发零售
17.5
16.7
16.61
15.82
15.23
15.88
金融保险
2.73
3.71
4.04
4.65
5.94
8.31
房地产
7.82
9.62
9.63
10.24
11.47
11.31
社会服务
8.21
9.78
11.63
13.55
18.46
21.92
政府服务
11.35
13.08
15.95
14.97
14.43
11.0


请从表格中任意提取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48%
52%
法国(1851年)
75%
25%
俄国(1851年)
93%
7%
美国(1851年)
87%
13%


材料三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后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特别是近代前期,西方科技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西学东渐”)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
请问题: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4分)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世界现代史,可能会对20世纪的那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
(2)根据材料二,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6分)根据材料三归纳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4分)
(3)按照材料四的研究角度,中国近代前期,“西学东渐”如何进一步冲击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8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35年1月,法、意签仃罗马协定。意大利应允法、意两国在欧洲问题上,特别是在奥地利问题上采取妥协行动。也就是说意大利把侵略矛头调离巴尔干、地中海和小协约国地区,即离开法国的势力范围。法国则同意把突尼斯和法属索马里的某些利益让给意大利,并纵容意大利侵吞埃塞俄比亚。法国外长赖伐尔承认,“我把埃塞俄比亚赠送给他(墨索里尼)了”,“我把意大利的侵略矛头引向一边,因而拯救了法国” 。
——摘编自王春良等《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轴心国军火生产1940——1943年 单位:10亿美元(1944年币值)

德国
6.0
6.0
13.8
日本
(1.0)
2.0
4.5
意大利
0.75
1.0
--
轴心国总计
6.75
9.0
18.3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法国对意大利做出让步的主要原因。其意图和直接后果如何?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轴心国在1943年军火产里变化的特点及产量增长的原因。

【改编】【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霍布斯将国家比喻为保障社会统治的实施和人们生命安全和健康的人工机器。他提出“自然状态”学说,把自然状态解说为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的“自然权利”的运用,势必使得自然状态成为一种“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的状态,这极其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统治者(“元首”)不属于订契约的一方,因此其行动自由,不受任何约束,享有绝对权力,臣民对之则要绝对服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有任何反杭的表示。
—摘编自霍布斯的《利维坦》的第二部分《论国家》
材料二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与独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之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办法,是同其它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他们的抵杭强暴的共同庇护。
—洛克《政府论》(1689年)
(1)根据上述材料,分别归纳霍布斯与洛克的民主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并指出霍布斯与洛克思想的不同点同时具体谈一谈,并对其思想进行简要的评价。

【改编】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十四点原则”指导战后和平建设。其中提到:
1.公开签订合约,之后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秘密会晤,必须公开坦诚地进行外交活动。
5.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决定一切主权问题时应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的正当要求。
14.应根据具体公约成立一个常规国际联合组织,旨在使大小各国平等享有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权力。
——据【美】弗兰克·萨克雷等《世界大历史》
材料二对于威尔逊来说,他在和会上的最高目标就是确保巴黎和会取得成功,在此基础上组建国际联盟。意大利和日本都是世界强国,意大利一家退出也就算了,如果日本也跟着退出,那么巴黎和会肯定破产,国联也就组建不了。也就是说,当作为美国(威尔逊)次要目标的“支持中国”妨碍到“和会破产”这个首要目标时,威尔逊也是懂得权衡轻重乃至丢卒保车的。
——张名扬《美国一战后为何背弃中国》
(1)结合三条原则分析威尔逊总统提出这三条原则的出发点。
(2)威尔逊提出的三条原则真的实现了么?结合材料二作出判断并谈谈对国家关系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