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著名汉学家费正清评价辛亥革命仅仅是“政体的变革”,“基本上是一场失败”,高慕柯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大于它所有领袖的革命,是一次“没有真正领导者的革命”。
评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科目 历史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之时为止。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民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仅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人教网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梭伦改革和孝文帝改革前面临着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打击旧贵族势力,梭伦和孝文帝分别采取了那些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

交通是人类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侧面,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几乎都可以看到交通进步的轨迹,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煤和矿石。……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将蒸汽机安装在货车上,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矿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他首先利用一辆机车把数辆煤车从矿井拉到泰恩河。……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到1838年,英国已拥有500哩铁路;到1850年,拥有6600哩铁路;到1870年,拥有15500哩铁路。——[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年
210
105
93
8
2
2
1880年
372
169
175
16
5
8
1890年
617
224
33l
34
9
19
1900年
760
284
402
60
20
24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光绪六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但更多的人却不但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艰难可以体味。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前,福建通往省外的铁路曾进行过6次勘测,但始终未有过修建计划。新中国成立后,闽籍爱国侨领陈嘉庚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向大会提出修建福建铁路的提案并获得通过,但因朝鲜战争爆发未能实施,不过,毛泽东对此做出批示:“此事目前虽一时不能兼顾,但福建筑路的正确意见,当为彻底支持。”1951年国庆期间,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的张鼎丞又向中央和华东局建议,尽快考虑修建鹰潭至南平的铁路,以解决福建出省通道的问题。福建省委认为,修建福建铁路应从长远考虑,固然应以国防为主,但必须结合福建的经济状况。1954年9月,铁道部确定由铁道兵担任鹰厦铁路的施工。……1957年全线开始正式通车,全长约700公里。鹰厦铁路的建成通车,是当时福建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
(1)据材料一,分析铁路运输业在英国诞生的条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1830年到1870年,英国铁路运输获得飞速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后半期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3)概述材料三中各派对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态度。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铁路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4)鹰厦铁路是我国“一五计划”的重要建设项目。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该铁路能建成的原因及通车后带来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就近代铁路交通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会长何柄棣先生在《明初以降人口及相关问题》一书中论述了玉米和甘薯对明清时期的移民开发和人口增长所产生的影响,他写到:“直到十八世纪初,南岭山脉的大部分丘陵和山岭还覆盖着森林,农业较少开发。东南沿海各省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最终迫使东南的贫苦农民开垦长江流域内地省份的丘陵和山区,这一过程可能一直继续到太平天国时期。结果这两种比较新的作物变成使长江流域高地得到系统开发的主要手段。”
……垦荒的“棚民”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和福建到处可见,但尤其集中在江西和湖南的山区 。地方志的解释说:“大抵山之阳宜于苞谷(玉米),山之阴宜于番薯……可食至次年三月。棚民垦山,深者五六尺,土疏而种植十倍。然大雨时行,溪流湮淤。十余年后,沃土无存,地力亦竭。”这种连续大量种植玉米、甘薯的农业行为,到十九世纪初期已经使许多地方受到报酬递减规律之害。……汉水流域的垦荒和农业报酬递减加剧,使何柄棣先生得出了一个别有会心的结论:“这一地区及川北部分地区成为嘉庆元年至九年白莲教叛乱的中心,也许并非偶然的巧合。”
——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材料二历史上,中国没有遇到同期英国那样的较大规模的移民分流的机会。玉米、甘薯的输入使明清时期的中国移民走向了山岭。他们继续向自然伸手,在土里刨食。当十八世纪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时候,朝廷和地方官员都把垦荒和推广种植玉米、甘薯作为缓解人口压力的重要途经。据有关统计资料,十八世纪末,中国养活了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但是中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影响至今犹存。
何先生的著作完成于一九五七年,他的观点没有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和甘薯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垦荒者为什么被称为“棚民”?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说的“许多地方受到报酬递减规律之害”?
(3)你如何认识何柄棣先生关于白莲教叛乱原因的结论?(在下列备选题中任选一题回答)
题一:如果同意这一结论,请写出完整的推论。
题二:如果不同意这一结论,请说明理由。
(4)简述十六到十八世纪英国移民的流向及其原因。
(5)人口和环境是几百年来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材料二反映出中国历史的局限加剧了自身的人口与环境危机。试予以说明。

2009年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举行哥本哈根大会,决定2012—2017年的全球减排协议,中美作为世界两个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成为世界的集点,同时两国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国关系正常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建立合作关系,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员。美国人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材料二二战结束后,美国帮蒋介石运输军队以抢夺抗战胜利果实,还为国民党装备军队、训练军事人员、给予贷款和物资,支持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46年,美蒋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从中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和外交上孤立的政策,企图扼杀新中国。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60年代,美国发动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中国援越抗美。这一时期,美国还利用台湾问题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
材料四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于28日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中美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12月16日,《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发表。1979年1月1日,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中美建交以后,双方在反恐、朝核、伊核、中东问题、经济合作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但中美关系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在台湾问题、人权问题上美国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在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近现代中美关系走过的主要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

中国古代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民族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存在着千差万别。现在中国,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只有承认这种差异,并且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才可能更好地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巩固国家的统一。
材料一唐朝疆域空前广大,统治者总结前代的经验,认识到如果单纯依靠武力,一方面难以征服众多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另一方面,对依靠武力征服的地区难以维持长久和有效的统治。于是他们采取"偃武修文"的方针,对一些较强大的民族政权,唐政府往往采取册封的方式以维持友好或臣属关系。这些被册封的首领和政权,有义务去长安朝贡,他们的军队要接受唐朝的调遣。在其他民族地区唐朝则直接建立了大量羁縻府州。唐朝一代,在西域(今新疆与中亚)、东北、岭南、外蒙古等地共置羁縻府州近千个。羁縻府州的都督和刺史都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充任。同时,唐朝又在这些边疆地区设都护府和节度使来统领这些羁縻府州。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大规模推行"册封"、"羁縻州"等制度的原因。
材料二元行省辖区广袤,权力空前,但我们较少看到双方发生矛盾冲突的材料,元灭亡也并非亡于地方的分裂割据......(行省)"不得承制署置属吏","十省之属自篼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非若古藩僚佐得自辟也";"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选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布置调换戍兵、整点军队等事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行省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官员的任用上实行种族交参的原则,这样就在行省官员内部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在地方区域设置上,这一制度人为的使自然区域隔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如"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
(2)根据材料二分析行省制度没有导致地方割据的制度因素。
材料三清朝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理藩院。它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随着疆域的开拓,将新疆、西藏等地区的事务也纳入其内,凡爵禄、朝贡、定界、贸易、宗教诸政令,并归管辖。前代的类似机构通常为礼部下属,而清朝的这一机构直接受皇帝领导,地位与六部等同,因而在行政上事权专一,对驻边大吏有直接指导的权力,上通下达,效率简捷。驻边大吏统领边区军民政务,其设置名目因地而异。早在入关之前,清已经颁布《蒙古律书》,行用于蒙古地区,入关后不断修订,至乾隆六年修成《蒙古律例》,乾隆末年,其内容已扩充到12卷,209条。嘉庆年间对其又进行大规模增补修订。此外清廷也针对不同边疆地区颁布了一些区域性立法,如《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回疆则例》、《钦定西藏章程》等。
(3)根据材料三指出理藩院与以往类似机构的不同,概括清朝民族立法的主要特点。
材料四清朝皇帝频繁的召见边疆各族王公、活佛、喇嘛、土司等上层人物,其中到承德避暑山庄觐见者,称为"围班"。乾隆在《避暑山庄百韵诗》序中写道:"我皇祖建此山庄于塞外,非为一已之豫游,盖贻万世之缔构也。"
避暑山庄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风景,形成了东南湖区、西北山区和东北草原的布局,共同构成了中国版图的缩影。这里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重要遗迹和重要文物,成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最后形成的历史见证。宫殿区制式为缩小的紫禁城,坐北向南,正宫有一条中轴线,全部建筑分九进安排。"丽正门"为正宫中轴线的起点。三字用满、藏、汉、维、蒙五种文字镌刻。丽正门后是午门,康熙、乾隆曾在那里多次检阅侍卫的步射技巧,所以又称作"阅射门"。"普宁寺"建筑融会汉、藏建筑风格,又兼容汉、藏两地佛教的不同理解......

(4)结合材料四中部分建筑特点,分析清廷"万世之缔构"的具体内涵。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