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封建时代:
材料一
封建主义打造了欧洲。11和12世纪,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个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材料二
10世纪、11世纪、12世纪的后起蛮族,也强烈地为中国文明所吸引。除了自身采纳中国文明,他们还在自己统治的领土上传播了中国文明。
——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
问题:
(1)西欧封建制度出现于何时?
(2)11、12世纪,在封建王朝统治下的欧洲,其“青春期”和“活力”主要表现在哪里?
(3)材料二中所说 “蛮族”主要指哪些民族?他们是怎样在自己统治的领土上传播中国文明的?试举一例说明。
(4)结合所学知识,请概述11、12世纪中国、西欧历史发展呈现出哪些显著的不同?
思想耀千秋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轴心时代”的概念。他认为,“世界历史的轴心似乎是在公元前800年至200年之间发生的精神历程之中。那时出现了时至今日我们与之共同生活的人。……非凡的事都集中在这一时代发生,同时又独立地在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希腊等地出现。”其创建性的见解已经成为人类文化重要的思想资源,“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创造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烧起火焰。”
——选自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
(1)列举“轴心时代”在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希腊等地出现的至今仍影响我们精神生活的人各一位。
(2)在轴心时代,中国产生的什么“见解”最有影响力?请概述其主要影响。
(3)你是怎样理人类“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轴心时代,并被它重新烧起火焰的”?请列举史实说明。
东西方“三权分立”
2005年10月19日,国务院发表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指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史说明,世界并不存在唯一的、普遍使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其实自古以来,各国政治发展史中都出现过典型的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
材料一:
图2 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1)根据图1,你认为唐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图2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的设置体现了启蒙运动中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2)材料2中的“仿制品”指的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的?
(3)中国古代和美国近代历史上的这两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性?本质上相同吗?(1分)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我的考古处子作
材料:“曹操墓在安阳”引发的质疑风波,让元旦本应处于休息状态的河南考古队专家们一直不得安宁。一拨拨的质疑,一次次的回应,从“魏武王”谥号的真伪,到曹操墓女骨是不是卞夫人的疑问,再到曹操墓DNA鉴定引来的网友认亲……围绕“曹操墓”的真伪,已发酵成各方关注的社会事件。——《人民网》
回答:
(1)借助文献研究曹操墓,可选用下列史书是: _____、______/填字母/
A.《三国演义》 | B.《史记》 | C.《北魏书》 | D.《魏书》 E.《三国志》 |
(2)有网友怀疑墓中“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石牌等物件是盗墓者后来放进去的冒牌物,如何鉴定石牌的真假?
(3)史书记载卞夫人去世后与曹操合葬,卞夫人去世时是70岁,与发现的两个女性头盖骨检测年龄不符。这一发现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4)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谈谈判断“曹操墓真伪”的基本依据。
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
举办国家/城市 |
主题 |
1933年 |
美国/芝加哥 |
一个世纪的进步 |
1935年 |
比利时/布鲁塞尔 |
通过竞争获取和平 |
1937年 |
法国/巴黎 |
现代世界的艺术和技术 |
1939年 |
美国/纽约 |
明日新世界 |
1958年 |
比利时/布鲁塞尔 |
科学、文明和人性 |
1962年 |
美国/西雅图 |
太空时代的人类 |
1964年 |
美国/纽约 |
通过理解走向和平 |
1967年 |
加拿大/蒙特利尔 |
人类与世界 |
1968年 |
美国/圣安东尼奥 |
美洲大陆的文化交流 |
1970年 |
日本/大阪 |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
1974年 |
美国/斯波坎 |
无污染的进步 |
材料二: 郑观应在1894年出版的《盛世危言》中大胆提出在中国办世博会的主张。他认为“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轮电往返,声闻不隔。”1902年11月梁启超开始发表《新中国未来记》,这是中国早期的未来小说。小说写道:“那时我国民决议在上海地方开设大博览会,这博览会却不同寻常,不特陈设商务、工艺诸物品而已,乃至各种学问、宗教皆以此时开联合大会。”1910年,上海人陆士谔在幻想小说《新中国》里,神奇地预言了上海世博会:万国博览会在上海浦东举行,为方便市民参观,上海滩建成了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地铁,租界的治外法权已经收回,汉语成了世界通用的流行语言……百年前的中国知识分子不约而同预言上海将办世博会,其细节之精准、想象之瑰丽令人叹服。
2002年12月3日,中国在申办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时,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曾这样感叹——“今天,世界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希望”。
(3)根据材料一指出世博会曾在哪一时段停开并分析其原因。据材料一分析召开世博会需要哪些条件?材料一反映了哪些时代特征?(以任意2届世博会为例)
(4)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梁启超、陆士谔等近代人物为什么纷纷将中国召开世博会的地点选在上海。结合材料一,指出世博会在上海召开有怎样的划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