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从建国到迅速崛起为世界强国,大约只用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这实在是一个奇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美国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对美国发展各有什么重要影响?
(2)移民对美国崛起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历史上有哪几种重要的移民形式?对美国社会发展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也是美国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试举三例说明200多年来美国是怎样抓住有利的国际环境加快自己发展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材料 1973年,“十月战争”爆发后,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以减少石油产量作为开展大规模石油斗争的第一步,10月22日,绝大多数阿拉伯产油国宣布减产,早在10月16日海湾6国宣布将海湾石油标价提高70%,20日,沙特阿拉伯率先宣布对美国实行全面石油禁运。接着,其他阿拉伯产油国纷纷响应。12月23日,海湾6国再次决定从1974年1月1日起将原油价格提高128%。阿拉伯产油国运用“石油武器”后,美国约有12%的石油供应受到影响,约有2万个加油站关闭;平均每天有300次航班被取消:汽车工业大幅度减产、滞销,1973年11月5日,英国因石油供应短缺而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同年底联邦德国的失业人数比上一年增加近40%,荷兰被迫实行石油配给制,日本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概括中东战争中阿拉伯产油国运用“石油武器”的主要手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拉伯产油国运用“石油武器”的积极作用。
材料 如表1979﹣1988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进程(摘要)
时间 |
名称 |
备注 |
1979年 |
《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第一份明确提出医院经济管理的文件。该《意见》提出,医院试点方案与国企改革“放权让利”有一定相似性。 |
1981年 |
《关于解决医院赔本问题的报告》 |
建议实行价格改革,对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按不包括工资的成本收费,增加的开支由地方财政和企业单位负担;对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收费标准可以保持不变。 |
《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修改稿)》 |
进一步扩大医院财务管理自主权,调动医院职工积极性。 |
|
1984年 |
《关于贯彻财政部“关于控制行政事业经费和企业管理费开支的通知”的意见》 |
卫生部从官方层面认可了承包制的做法,将“打破大锅饭”的改革意向写入了正式文件,特别指出“奖金发放要克服平均主义” |
1988年 |
《关于部属医院试行承包责任制的意见(试行)》 |
卫生部从官方层面认可了承包制的做法,将“打破大锅饭”的改革意向写入了正式文件,特别指出“奖金发放要克服平均主义”。 |
﹣﹣摘编自昝馨《历史的往复:1978﹣1992年的中国公立医院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1979﹣1988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的举措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9﹣1988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的背景。
材料 北宋文学家苏轼(1037﹣1101),也是北宋时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儒学著述之功主要凝聚于《易传》《书传》《论语说》三部著作。《书传》完全撰写于海南州,其他两部也是在儋州最终修订完成。苏轼在儋州创作的诗词、赋、杂记等各类诗文作品,记录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内心情感,以及海南岛的自然风光和风土民情。在海南期间,虽然受制于诸多条件,苏轼仍“不免时弄笔输”,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渡海帖》,是苏轼在海南时期书法作品中唯一的存世墨迹。苏轼之前,虽有来自中原的有识之士在海南提倡文化教育,但无实质性的效果。苏轼居儋期间,大力传播中原文化,推行教育,在其身边聚集了一批好学青年,尤其是琼州学子姜唐佐,专程至德州向苏轼求学。临别时,苏轼写诗赠云:“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鼓励他说:“子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后来,姜唐佐果然中举,改写了在此之前海南岛从来没有本土籍举人的历史。
﹣﹣摘编自李景新《论苏东坡的海南功业》等
(1)根据材料,概括苏轼在海南的主要业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轼对宋词的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