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虽然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逐步衰落,但商业继续繁荣,这突出表现在
A.国内市场扩大,商品种类增多 |
B.对外贸易迅速增长,拉动国内经济发展 |
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在全国各地普遍出现 |
D.分工日益细密,出现了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 |
“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可以产生,理论并不是原形一摆,就算成功了的。中国社会史的理论斗争,总算热闹过了。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上述材料要表达的是
A.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 | B.史料学可以取代理论 |
C.理论无益于史学研究 | D.史学研究即是史料学 |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提高本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减少本国货币的含金量,贬低本国货币与外币的比价,掀起了一场激烈的货币战。在整个危机期间,宣布货币贬值的国家一共达到56个。针对上述问题,二战后,在美国主导下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 B.实施马歇尔计划 |
C.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 D.订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西塞罗曾说:“法是一种自然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按西塞罗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法律应完全遵循多数人意志行事 | B.法律可以剥夺平等这一基本人权 |
C.法律是人文和理性精神的统一体 | D.法律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万能药方 |
1949年新中国成立,美国不承认新生的人民政权,中美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对抗;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下列各组政策或口号与上述“开始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时间吻合的是
A.“求同存异”“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B.“一边倒”“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 |
C.“另起炉灶”“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断交、废约、撤军” |
蒋介石在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扩大强固之民心。”这说明
A.国民党决心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 B.国民党统治中心转向农村 |
C.国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战场 | D.国民党号召国民奋起抗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