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1949年11月15日和1950年1月8日,周恩来外长两次致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和联大主席罗慕洛,声明“驱蒋纳我”的立场,中国开始了争取恢复联合国代表权的斗争。
材料二:在1951年11月的第六届联大上,美国借口“中国侵略朝鲜”指出“延期讨论”中国合法席位的提案。在以后的几届联大期间,美国一直以此为借口阻挠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解决。
表一“延期讨论”提案的表决情况
(“延期讨论”提案只需要简单多数即可通过)

会议
赞成
反对
弃权
缺席
总票数
赞成百分比
1951年六届
37
11
4
8
60
61
1952年
42
7
11
0
60
70
1954年
44
10
2
4
6
73
1955年
42
12
6
0
60
70
1956年
47
24
8
0
79
60
1957年
48
27
7
0
82
59
1958年
44
28
9
0
81
54
1959年
44
29
9
0
82
54
1960年
42
34
22
1
99
42

材料三:
表二 1961~1971年“驱蒋纳我”提案的表决情况

会议
通过
反对
弃权
1961年十六届
38
48
30
1962年
42
56
11
1963年
41
57
12
1964年
40
57
13
1965年
47
47
20
1966年
46
57
20
1967年
45
58
17
1968年
44
58
23
1969年
48
56
21
1970年
51
49
25
1971年
76
35
17

材料四:中国恢复在联大的合法席位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请完成:
(1)材料一表明新中国成立时提出了什么政治要求?为什么没有实现?
(2)材料二中“中国侵略朝鲜”问题的实质是什么?表一中反映出从哪一年起美国的支持率开始下降?分析下降的原因。
(3)表二中1971年的表决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4)材料四中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认为是“历史的转折”,应如何理解?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皇帝
太尉丞相御史大夫
九卿
(一)
皇帝
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
工部 刑部 兵部礼部 户部吏部
(二)
材料二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摘自《皇明祖训》
请回答:
(1)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央官制的设置有何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为此,北宋统治者是从哪些方面加以解决的?
(3)据材料三分析明太祖是如何认识丞相作用的?为解决这一问题,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4)综合上述内容,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
──伯利克里
材料二(欧洲)古典文化中的民主和法制精神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可以说,中世纪的市民和法律体系,以至近现代社会的民主和法律体系,都是在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经过发展和演变面确立起来的。
材料三(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四雅典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是自由民,据估计,公元前431年雅典全部人口为40万人,其中雅典自由民16.8万,外邦人3.2万,奴隶20万。而自由民中,妇女也被排除于民主的殿堂。
──哈蒙德《希腊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伯利克里阐述了民主制的什么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雅典民主制的积极作用。10分
(3)依据材料二,苏格拉底对民主制的批判着眼于什么?4分
(4)材料四反映了雅典民主制还存在什么局限性。2分

读图一至图四,然后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军机处内景
请回答:
(1)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6分
(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明初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6分
(3)图四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秦”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4分
(2)材料二所含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4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4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图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
请回答:
(1)图一中欧洲政治格局呈现出什么特点?造成这一格局的基本矛盾有哪些?
(2)比较图一、图二,同盟国集团内部有何重大变化?说明了什么?
(3)据图二从作战范围、战线方面概括一战的特点。
(4)从图中可以看出,同盟国作战面临的最不利条件是什么?有何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