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安理会授权各国进入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并采取强制性措施打击海盗,随后中国政府派海军舰艇赴此海域实施护航。这显示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之一是
|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 B.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 |
| C.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 D.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活动 |
与19世纪末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直接相关的因素是()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②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产生
③整个世界基本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
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③ |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材料中的农民“迁业”现象主要说明了()
| A.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
| 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
| C.明代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
| D.手工业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 |
人们常把做事不分轻重主次称为“本末倒置”。在中国古代,统治者的经济思想中“本”是指()
| A.农业 | B.手工业 |
| C.商业 | D.海外贸易 |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 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 |
| 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 |
| 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
| 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 |
统计资料表明: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人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造成这种局面的经济根源在于( )
| A.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界完全隔绝 |
| B.中国的农业文明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
| C.中国没有出现过类似西方的工业革命 |
| D.没有出现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