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八十年》中说"尽管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原意,并非为了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而且这类企业经营不善,管理腐败,并不是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但是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现了新兴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在这里,他所要阐述的核心观点是:
| A. |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一场"自救"运动 |
| B. | 洋务派的阶级属性决定了这场运动的失败命运 |
| C. | 洋务运动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
| D. | 民族资本主义在猛烈地冲击着古老的生产方式 |
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 )
| A.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 | B.强调“德治”和“君轻民贵” |
| C.强调“仁”和“仁政” | D.强调“有教无类”和“温故知新” |
《西方民主史》一书指出(美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并没有否定共同合作。罗斯福上台执政,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短短三个月中就提出了70多个议案,对此,国会表现了极大的合作态度,使“新政”得以顺利实行。二战后总统出兵朝鲜、越南,都未经国会批准,亦未受到国会的追究;联邦最高法院曾多次拒绝受理指控越南战争违宪的案件。”上述史实表明,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取决于( )
| A.社会经济状况与国际形势 | B.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
| C.统治集团和民族国家的利益 | D.政府各部门权力机制不断调整 |
中国近代史学家陈衡哲在《西洋史》中用"英国革命中的冲突势力"图9来说明英国革命兼有宗教、政治和社会三个性质。作者在此( )
| A.否认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 |
| B.用唯物史观解释英国革命性质 |
| C.认为英国革命是多元发展的结果 |
| D.解释方法深受社会史观影响 |
以下为四国宪法条款内容,按照颁布时间从早到晚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凡臣民系新教徒者,为防卫起见,得酌量情形,并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置备武器。
②如遇联邦领土内有威胁社会安全的情况,皇帝可宣布国内任何地方处于戒严状态。
③涉及大使、其他使节和领事以及以州为当事人的一切案件,其初审权属于最高法院。
④天皇召集帝国议会,其开会、闭会、停会及众议院之解散,皆以天皇之命行之。
|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②④ | C.①③④② | D.②①③④ |
1832年、1867年和1884年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上述现象反映了19世纪的英国( )
| A.改革是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唯一方式 |
| B.全体人民的普选权得以实现 |
| C.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 |
| D.民主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