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的认识。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1902年)中写到:“因为物竞天择的公理,必要顺应著那时势的,才能够生存。”在梁启超看来,“物竞天择”说
| A.验证了晚清社会革新趋势 | B.肯定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 |
| C.扭转了晚清社会发展进程 | D.改变了中国社会落后面貌 |
下图是中国古代某项重大发明中的两道工序:“斩竹漂塘”和“透火焙干”。这项发明
| A.经毕升改进后得以推广 |
| B.受益于古代道士的炼丹术 |
| C.使书写材料发生革命性变革 |
| D.为发现美洲新大陆创造了条件 |
“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此语蕴含
| A.变革进取的精神 | B.公平公正的理念 |
| C.自由平等的思想 | D.推行刑罚的原则 |
出现下表所示贸易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
| B.墨西哥的出口规模在扩大 |
|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
| D.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
苏联学者指出:“斯大林主要是列宁学说……非本质立场的继承者。在对待列宁遗产方面他的非连续性显然占优势。”斯大林对待列宁遗产的“非连续性”主要表现在
| A.延续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放弃了新经济政策 |
| C.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 D.制定了“加速发展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