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的认识。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过多次重大变革。创立省制,使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是在
A.秦朝 | B.汉朝 | C.唐朝 | D.元朝 |
在某学校的一节历史课上,学生们表演了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皇帝作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然后由中书省起草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后,认为还有不妥,于是将之驳回,由中书省再次请皇帝略作修改。当门下省再次审核后,交给尚书省去执行。这一情景与哪一朝代的什么制度有关
A.西汉、刺史制度 | B.唐朝、三省六部制 |
C.秦朝、三公九卿制 | D.宋朝、二府三司制 |
中央集权制度下始终贯穿着的两大矛盾是()
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③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④丞相与百官的矛盾
A.①④ | B.①② | C.②③ | D.③④ |
《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皇权的独尊 | B.中央集权的强化 |
C.等级制度的森严 | D.文化专制的扩展 |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
A.郡国并行制度 | B.郡县制 | C.分封制 | D.察举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