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学校的一节历史课上,学生们表演了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皇帝作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然后由中书省起草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后,认为还有不妥,于是将之驳回,由中书省再次请皇帝略作修改。当门下省再次审核后,交给尚书省去执行。这一情景与哪一朝代的什么制度有关
A.西汉、刺史制度 | B.唐朝、三省六部制 |
C.秦朝、三公九卿制 | D.宋朝、二府三司制 |
1934年《申报》载“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哪一个不是成了洋货商店的好主顾,从头发丝尖儿起,至高跟皮鞋底的最末一英寸止,差不多除了她们固有的中华血统的皮肉之外,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用品。连日常的食品,为了求精洁卫生的绝大理由,也积极的洋化起来,以期脱胎换骨,由黄皮肤黑眼珠渐渐地变成优生的雅利安或是斯拉夫的新种”。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 B.洋货倾销中国 |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
“来是康母(come)去是狗(go)”,“一个铜板叫文到来(one dollar)”曾经是近代风靡上海的 “洋泾浜”英语。这种现象是:
A.崇洋媚外心态的反应 | B.殖民同化政策的反应 |
C.中外交流的需要 | D.当时的上海英语教育水平很高 |
“* * * ,教授。1950年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分子至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199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学位……”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A.文化大革命对该人的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
B.1978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为该人人生的转变提供了机遇 |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该人成为教授至关重要 |
D.中国的对外开放为该人的进一步深造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应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D.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
下面是1962年我国农业生产状况表,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农业产值 |
粮 |
棉花 |
|
原计划(百分数) |
比上年增长8.5% |
3216亿斤 |
2200万担 |
实际达到(百分数) |
比上年增长11.6% |
3400亿斤 |
2400万担 |
A.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 B.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 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的方针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