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的中国官方表达中,“调整收入分配”一词正以前所未有的密集度出现在各种场合。实际上,“调整收入分配”已是20l0年官方语境中的共识性语汇。围绕“收入分配与社会发展”,某校高三(1)班同学积极开展了探究性学习活动,收集到以下信息:
信息一 收入分配与经济结构
当前,分配结构的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偏低”:即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这都与经济结构有关。比如,由于投资、出口、消费比例不协调,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劳动力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已从最低时的21.6%升到40%以上,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大量第一产业富余劳动力被挤进第二产业,造成第二产业劳动力供过于求;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财富增长相对缓慢等。
信息二 收入分配与政府责任
构建公平收入分配制度是政府的职责。政府要根据改革发展的进程和实际情况,不断对收入分配制度做出调整,最大限度地运用好收入分配这个政策杠杆,保持社会整体利益格局的大体平衡,防止由于政策失误、或者政策反映迟缓,激化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只有这样,政府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公共责任承担者和公共利益维护者,政府才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和拥护,才能保证社会经济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信息三 收入分配问题的认识历程
对于公平和效率的理解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正确的,我们曾经历了历史的曲折。改革开放前,在理论上,把公平简单地理解为平均,实行的是绝对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体制,使效率大受影响。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开展了在理论上以强调“按劳分配”,在实践上以实行“包干”为标志的分配制度改革。关于公平的错误认识开始扭转,从农村到城市,我国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当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人们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作为完善分配制度、加大调节收入分配力度、缓解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重要政策取向。根据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重新思考并探讨这一理论问题,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请你参与探讨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解决信息一中所反映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2)结合信息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说明在构建公平收入分配制度中,政府应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共责任承担者和公共利益维护者。
(3)信息三蕴涵了哪些认识论道理?
重庆某高校毕业生小王准备大学毕业后开一家“快餐火锅”。小王认真研究了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并成功申请到l0万元创业贷款。火锅店也红红火火的开了起来。关于小王开“快餐火锅”。说法正确的是
A.小王开火锅店取得的收入主要是按劳分配 |
B.小王树立了多种方式就业观 |
C.小王获得的创业贷款属于国家再分配的转移支付 |
D.10万元执行了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
“暑期经济”,正在火热上演。商家们纷纷紧盯“暑期经济”这一“经济增长点”,大力推出适合学生的暑期电影套票、暑期游泳健身卡、暑期游学专线……据此说明
A.生产决定消费 | B.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
C.企业成功的因素之一在于创新 | D.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
2015年3月以来,某国A商品在中国销售量持续下降。如下图所示,A商品的需求曲线由S1移动到S2。下列可能导致这种变动出现的事件有
①A商品生产商减少生产
②A商品因售后服务存在问题被媒体曝光
③A商品更新换代,价格上涨
④A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在一些企业的生产岗位,使用一台机器人成本为10万元,而3个工人一年的工资福利等企业要支付15万元以上。一个机器人可以顶替3个工人的工作量。企业之所以使用机器人替代人工,原因在于
①价格变动调节生产要素投入
②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目的
③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④互为替代品的价格影响生活消费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2014年,l件甲商品可以交换5件乙商品,l件乙商品可以交换4件丙商品。2015年,乙商品的生产条件不变,生产甲商品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25%,l件乙商品可以交换5件丙商品。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1件甲商品可以交换20件丙商品 |
B.生产一件甲商品耗费的劳动量减少了25% |
C.生产丙商品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 |
D.生产一件丙商品耗费的劳动量增加了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