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 | 在 /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
B. | 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
C. | 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冲量 |
D. | 在 /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
下表为几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的序列和切割的位点。如图,已知某DNA在目的基因的两端1、2、3、4四处有BamHⅠ或EcoRⅠ或PstⅠ的酶切位点。现用BamHⅠ和EcoRⅠ两种酶同时切割该DNA片段(假设所用的酶均可将识别位点完全切开),下列各种酶切位点情况中,可以防止酶切后单个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自身连接成环状的是
A.1 为BamHⅠ,2为EcoRⅠ,3为BamHⅠ,4为PstⅠ |
B.1 为EcoRⅠ,2为BamHⅠ,3为BamHⅠ,4为PstⅠ |
C.1 为PstⅠ, 2为EcoRⅠ,3为EcoRⅠ,4为BamHⅠ |
D.1 为BamHⅠ,2为![]() |
一对等位基因经某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形成的DNA片段长度存在差异,用凝胶电泳的方法分离酶切后的DNA片段,并与探针杂交后可显示出不同的带谱(如图I所示)。根据电泳所得到的不同带谱,可将这些DNA片段定位在基因组的某一位置上。现有一对夫妇生了四个孩子,其中1号性状表现特殊(如图Ⅱ),由此可推知四个孩子的基因型(用D、d表示一对等位基因)正确的是
A.1号为纯合子,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B.3号为杂合子,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C.2号为杂合子,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D.4号为纯合子或杂合子,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基因工程中,需使用特定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便于重组和筛选。已知限制酶I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 ,限制酶II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根据图示判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质粒用限制酶Ⅰ切割,目的基因用限制酶Ⅱ切割 |
B.质粒用限制酶Ⅱ切割,目的基因用限制酶Ⅰ切割 |
C.目的基因和质粒均用限制酶Ⅰ切割 |
D.目的基因和质粒均用限制酶Ⅱ切割 |
下图是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细菌D细胞内,产生“工程菌”的示意图。所用的载体为质粒A。若已知细菌D细胞内不含质粒A,也不含质粒A上的基因,质粒A导入细菌后,其上的基因能得到表达。能表明目的基因已与载体结合,并被导入受体细胞的结果是
A.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和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均能生长繁殖的细菌
B.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和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都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
C.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能生长繁殖,但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
D.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繁殖,但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能生长繁殖的细菌
DNA探针能用于检测
A.地方性甲状腺肿病患者 | B.乙肝患者 | C.骨质软化病患者 | D.缺铁贫血病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