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150年间,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排放了全球70%以上的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正在造成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一系列后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前,英、德、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台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也于200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并通过检查节约能源法和清洁生产法的实施情况,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如期实现。
材料二 2008年以来,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对进口的高能耗产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关税(简称碳关税),遭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反对。
(1)根据信息提示,完成表
国家政体的 基本类型 |
相关国家政体的主要特征 |
信息提示 |
||
议会制君主制 |
① |
政府掌握行政权力、它由议会产生并对 议会负责 |
君主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
英国议会通过《气候变化法案》 |
议会制共和制 |
议会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等权力 |
② |
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只拥有虚伪,没有实权 |
德国联盟党在联邦议会选举中获胜,其主席默克尔出任联邦政府总理后,推动联邦议会通过温室气体减排新法案 |
总统制共和制 |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
行政机关和 立法机关相 互独立 |
③ |
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朱棣文任能源部部长,朱棣文上任后提出征收碳关税主张 |
(2)结合材料一 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为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行使了哪两项职权。
(3)2009年,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我国为什么既主动承诺节能减排,又反对征收碳关税。
(4)当前。联合国在全球广泛开展倡导低碳生活的活动,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施泰纳为此指出,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从价值观角度谈谈该活动对你的启示。
(8分)我国经济有自身特点,13亿人口中一半多是农民,国内市场十分广阔,特别是农村市场潜力很大。现在,农村对汽车、家电等主要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还比较强劲,对各层次的服务需要也比较旺盛。而且,从2009年2月起,国家在全国范围实施“家电下乡”,对农民购买彩电、冰箱、手机、洗衣机等指定家电商品,按产品销售价格的一定比例给予直接补贴。这为国内家电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分析家电企业如何开拓农村家电市场?
2010年3月,财政部长金人庆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2010年预算中央财政总收入35896.14亿元,中央财政总支出36401.14亿元,中央财政收支相抵,赤字7500亿元。
材料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09年9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党必须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结合材料,说明在新的形势下,你认为如何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
某地农村面对剧烈而深刻的变革,有的党员感到困惑、茫然、失落,出现“信仰危机”。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要求,有的村组干部素质提高不快,不能适应。面对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有的村党组织设置不合理。面对群众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有的党员一筹莫展,示范帮带作用不能发挥。有的干部高高在上,脱离群众……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明为什么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2)结合材料,谈谈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材料一: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全会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材料二:《决定》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改革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时也指出,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因此,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中,将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放在了首位。
材料三:《决定》在提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时指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因此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1)结合材料一,请你从唯物论的角度谈谈,党中央为什么要做出这一《决定》?
(2)阅读材料二,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说明上述论述包含了哪些矛盾分析法。
(3)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决定》的哲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