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6日,运行时速350公里的武广高铁客运专线正式开通。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中国学考频道独家)
材料一 武广高铁总投资1166亿元,它使广州至武汉的行程由原来的11个小时缩短至
3个小时,不但释放了京广铁路的运力,改变了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数量和
结构,盘活了两大区域的资源,而且其强大的经济辐射作用,正在催生“南
中国三小时旅游圈和经济圈”。
(1)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舌》知识,简要分析武广高铁的建设和开通对我国
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材料二 高铁技术素来被称为“大国技术”。2004年开始,我国汇集国内铁路装备设计
制造方面的精英人才,一边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再创新,一边开展工务工程、
通信信号等各专业系统的集成创新,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涌现了多件是明专
利。现在武广高铁的自主创新技术已成为多国购买目标。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树立创新意识”的理解。
“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 粮食问题永远是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而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首要民生问题。作为一个拥有占世界近21%人口的大国,只有做到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面前站稳脚跟。近年来,我国粮食浪费问题突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材料一
注:据测算,我国粮食产后仅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总量达700亿斤以上;每年餐桌上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1000亿斤,相当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
材料二央视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 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这真是不折不扣的“舌尖上的浪费”。尽管吃饭花的钱是我们自己的,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舌尖上的浪费”既有国家公职人员,也有普通民众,还包括一些大学生。调查显示,每年大学生倒掉的食物,可养活大约1000万人一年。“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的警钟应该长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睁开眼睛看看富裕的国家怎样敬畏粮食。遏制“舌尖上的浪费”还需要市场的配合,餐饮企业少来一点包厢“最低消费”等规定,多来一些 “半份半价”“免费打包”等服务方式。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更需要拿公权开刀。坚决抑制“舌尖上的腐败”,让那些在公款吃喝以后不愿意“吃不了兜着走”的公职人员在政治上“吃不了兜着走”。
(1)描述材料一的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才能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2)有同学认为“遏制舌尖上的浪费责任在普通民众”,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你运用公民和政府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1年上半年广东省主要统计指标
指标 |
绝对量 |
同比增长(%)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23421.12 |
10.2 |
第一产业 |
1061.2 |
3.1 |
第二产业 |
12049.61 |
11.9 |
第三产业 |
10310.31 |
9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9692.55 |
15.9 |
按销售所在地分:城镇 |
8259.54 |
16.1 |
乡村 |
1433.01 |
14.9 |
材料2011年以来,广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全力推进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的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为核心的各项工作任务,深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经国家统计局核定,2011上半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421.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22%,分别高于全国同期和本省年度预期目标0.6个、1.2个百分点。
(1)上述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根据问题(1)中的结论,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实现“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目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苹果公司的系列时尚电子产品受到全世界消费者的青睐,销售业绩迅猛增长。苹果公司的成功与其执著于科技创新分不开,其独到之处是“用户体验”————集中精力改进既有技术,使其变得更好用、更容易被用户接受;同时,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未曾营销先造势————饥饿营销策略,用户体验策略等等,形成了一种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企业文化。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苹果公司的成功经验有哪些。
材料二 目前,面对苹果手机在我国的热销,青少年学生看法不一:甲认为很多人都买苹果手机,我也要追赶潮流;乙认为手持苹果手机,与众不同;丙认为,手机只是一种通迅工具,只要能用就行,不一定买名牌。
(2)从消费心理角度,分析材料二中消费的不同类型。说明青少年学生应该树立的正确的消费原则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收入倍增”和“教育发展”关乎民生之利,为人民群众所广泛关注。某校高三学生在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过程中,围绕这两项内容进行了交流。请你参与其中。
第一组聚焦“民富”
大报告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前,实现这一目标最大挑战是经济下行压力,需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1)根据第一组的观点,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意义。
第二组热议“教育”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综观国际国内大势,立足基本国情,十八大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的力量,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力量,是国家的力量。
(2)结合第二组的观点,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教育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6—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投入和农民收入增长情况
材料二随着全球人口持续增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现代农业的发展将成为我国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利器。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各地要加强重点研究农业生物、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技术,大力发展良种培育、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农药、海洋农业、生态农业等涉农新兴产业。
材料三目前,中央财政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拨付粮食直补资金151亿元,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071亿元,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央要求各级政府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通过强化各项支农惠农财税政策,包括严格执行增加投入政策、加大支农补贴力度、支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进现当代农业建设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揭示材料一中所包含的经济信息。
(2)据材料一、二,分析企业经营者投资涉农新兴产业的合理性。(8分)
(3)结合材料三分析说明财政的作用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