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国局中的地位。
材料一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圭、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至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
材料三 
冷战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加强睦邻互信与友好合作关系,就边界地区相互信任和边界地区互相裁减军事力量问题举行谈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上海五国"机制。
2001年6月,上述五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五国"的基础上,为加强政治、安全、外交、经贸、人文等方面的合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转移的特点和意义。
(5)中亚地区历史上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列举汉、唐时体现这一纽带作用的具体史实。
(6)结合本题材料和所学政治常识,分别说明中国加强与中亚国家合作的出发点和有利条件。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以种植业为主 ③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④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1988年5月3日凌晨,欧盟特别首脑会议宣布:“1999年1月1日,欧元成为货币,各金融市场以欧元进行结算……2000年7月1日,欧元取代各国货币成为统一货币。”上述现象的出现表明( )
①经济区域化进一步发展 ②欧盟各国的政治联系进一步加强 ③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④西欧经济一体化已经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的限额。”这一法律说明( )

A.垄断资产阶级试图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B.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重要内容
C.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放弃自由放任政策
D.社会主义运动在危机期间发展起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欧洲版图,其中变动最大的是( )

A.爱琴海地区 B.奥匈帝国 C.德国 D.法国

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在北美生根开花?”这主要说明()

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C.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D.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