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回答,我们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分别是什么?党为什么要坚持群众观点?
.材料一: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发展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和措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材料二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要求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认定20家左右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企业,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发展。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立各具特色的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文化科技龙头企业,在演艺、文化资源数字化、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领域,建设5个左右部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建设一批示范性的文化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对服务功能突出的平台给予资助和奖励。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所学的知识,谈谈国家为什么要重视教育?
(2)结合材料二,分析在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所体现的矛盾观点。
. 2012年是雷锋同志逝世50周年,雷锋离开我们已整整半个世纪。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永远的雷锋 永远的雷锋精神”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现在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中国正历经深刻的社会转型,经济快速发展,过度依赖消费,重金重利,人心浮躁等社会病,让人们比从前更需要真,更渴望善,探讨‘雷锋精神’,更有特别的意义。”“避开雷锋光环,以平常心去重读,会发现他身上的纯真、善良,是一种普世价值。他的利他行为、见义勇为、节约行善,在当下社会依然有着现实意义。”“高尚的精神永不过时”。“50年来,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没有变。”“人为什么而活着?”雷锋精神回答永恒哲学追问:活着为改善他人生活。
材料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期待,对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提出新的要求,突出强调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对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作出具体安排。
(1)请结合上述观点,从经济生活的角度,阐述弘扬雷锋精神的意义。
(2)中共中央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的道理?
.1992年到2007年,上海的地区生产总值(GDP)曾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平均增速达12.7%,超过全国两个百分点。2008年以来,在转型发展中,上海经济增速连续4年低于全国水平。2011年上海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2%,在各省区直辖市中排倒数第二。有市民认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2%表明上海的经济发展落后了。
用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评价该市民的观点。
材料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给我国文化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文化企业同质化问题严重、产品单一,竞争力不够,很难吸引大众主动去购买和消费;绝大多数文化企业只盯住国内市场,部分企业甚至以生产假冒伪劣文化产品提高利润。
材料二: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我国的经济体制的要求不完全适应,同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对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文化企业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分析党中央当前做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大决策的原因。(选择三个角度,每点4分)
材料一:图表
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国际上反映居民家庭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标,并用它来反映通货膨胀程度。
(1)物价上涨受到工资上涨、货币供应量增加、输入型成本推动、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等诸多因素影响,请联系我国社会经济实际,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从中选择三个因素说明其对物价上涨的影响。
材料二: 2011年7月下旬,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保持政策措施连续性、稳定性,增强市场调控前瞻性、准确性、有效性的总体要求,抓好落实工作,着力构建防止价格大起大落、生产大上大下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持续的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国务院要求采取措施防止价格大幅波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