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03年1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切为了司法公正》一文。文中强调:司法公正不仅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更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人民法院工作的根本要求,法院要正确对待和运用手中的审判权力,坚守职业道德,严格执法,秉公办案。而权力机关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尤其要把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大的重大违法案件作为监督对象,通过依法实施强有力的监督,坚决清除司法队伍中的害群之马,坚决遏制司法腐败现象,从而真正促进司法公正。
(1)人民法院为什么要确保司法公正?怎样才能确保司法公正?
(2)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为什么还需要权力机关的监督?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政部国家减灾办于2015年4月9日发布了2015年一季度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一季度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523.1万人次受灾,31人死亡。在西部地区地震频发。一季度,我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较为活跃,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6次,均发生在西部地区。其中,3月1日云南沧源县5.5级地震和3月30日贵州剑河县5.5级地震损失较重,两次地震震中均位于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民房抗震能力差,灾区群众自救能力弱,灾贫叠加导致灾害影响加重。1月10日新疆阿图什市5.0级地震、1月14日四川乐山市金口河区5.0级地震、2月4日西藏改则县5.2级地震和2月22日新疆沙湾县5.0级地震均给当地造成一定损失,引发社会关注。
材料二: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开拓创新和寻求突破的过程,是从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不断推进的过程,“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在区域合作新格局中寻找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为此,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面对西部频发的自然灾害,我国应如何科学应对、积极防御,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道路?
(2)有人说,“一带一路”战略实际上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请用政治生活的知识结合材料二予以评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疆和平解放60多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坚强团结、共同奋斗,充分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共同享有平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谱写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壮丽篇章,唱响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民族赞歌。在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入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始终把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为重中之重,认真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为保障和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新疆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新疆,国民经济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工业十分落后,人民生活贫困不堪。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掀开了新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新疆加快优势资源转化以及私营及合资资本的不断引进, 2014年一季度新疆非国有资本投资占到46%。新疆高度重视将发展改革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把人民生活富裕作为发展中第一位考虑的问题。新疆自治区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等多部环境管理法规,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中央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气东输”等工程;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作为国家实施沿边开放战略的重点省区,新疆已经逐步形成了沿边、沿桥(亚欧大陆桥)和沿交通干线向国际、国内拓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成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向西开放的前沿。
(2)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今天新疆的经济发展与建国前新疆的经济发展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这种不同。

在经济发展中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坚决不要带污染的GDP,努力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请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11月19日正式发布《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要重点实施四大战略,加快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一是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二是推进能源消费革命,要严格控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三是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四是拓展能源国际合作。五是推进能源科技创新。
材料二:2014年10周23日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加快建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2014年11月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财政部会同环境保护部、国家税务总局积极推进环境保护税立法工作,已形成环境保护税法草案稿并报送国务院。经过多次向社会征求意见,11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12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我国如何贯彻和落实《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如何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制保障。

近年来,某市在建设文化强市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开展“唱红歌,诵经典”主题文化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全市人民的爱国热情,坚定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信念;抓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契机,在全市大力开展各种争优创先文明活动,大力宣扬诚信、文明、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办科博会,在展示本市科技成果和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在交流中吸取了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加大对公益事业投入力度和文化企业扶持力度,围绕宜居城市和教育城市两大主题,不断提升该市的知名度;开展“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稿,全市掀起了一场共建美丽城市的热潮;联合多个部门整治网吧、KTV等娱乐场所,净化了文化环境!
结合材料中某市的做法,谈谈我们应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014年12月13日,我国在南京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习近平主席出席公祭仪式并指出:和平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在这一天,包括南京在内的全国各地民众及海外侨胞通过集会、鸣笛、默哀、烛光祭、网上添砖等方式积极参与公祭活动。
国家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为表达“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是要更好地激发起每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对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