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09年7月22日出现的日全食天文景观,是我国境内天空500年一遇的日全食。针对可能因日全食在部分人群中产生的迷信猜测和心理恐慌,国务院办公厅于2009年7月10日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加强科普教育宣传、科学引导观赏、谨慎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等,妥善做好相关预案和应对工作。
运用国家职能的有关知识,说明“做好应对日全食工作是政府之责。”的政治学依据。
某校高二(1)班的宣传委员小张利用国庆节长假,收集了大量图片,精心设计和展出了主题为“共和国60年”的图片展,向同学们介绍新中国6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小张同学在图片展的“结束语”中,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同学留言”一栏,让同学们写观感。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60分)世界经济博览会是由一个国家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年9月,长三角地区扩容为苏浙沪两省一市,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南京、杭州等十几个大中城市。

(1)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催生的国内三大旅游线是“东方快车之旅”、“文化之旅”、“邮轮旅游”。“东方快车之旅”依托了泛长三角地区相对完善的铁路网络,主要有铁路和沪杭铁路;“文化之旅”将沿京杭大运河打通中国旅游的大动脉;“邮轮旅游”将考虑以上海为邮轮母港,游客可乘邮轮到达图中甲、乙两港,甲是,乙是。(6分)
(2)世博会有“经济奥运会”之称。上海世博会将有力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试分析上海成为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材料二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资本的年代》一书中写道:“19世纪是欧美资本主义全面胜利的时代,它以万国博览会(世博会的前称)这一自我庆祝的仪式拉开序幕。1851年伦敦博览会、1876年费城博览会和1889年巴黎博览会无不昭示着这一胜利,向世界隆重地展示其财富增长和科技进步。
(3)1851年,英国主办了世界上第一届万国博览会。概述其“财富增长和科技进步”的原因。
(4)指出美国、法国分别选择1876年、1889年举办万国博览会的特殊意义。
材料三《中国与世博:历史记录(1851-1940)》一书中记述到:1851年伦敦博览会最受参观者瞩目的展品是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型产品。1876年费城世界博览会,爱迪生发明的电报机首次展出,博览会会址建立了一个火车站,并建有通往各地的有轨电车线,突出交通设施建设成果。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向观众介绍了飞机和无线电。
上海买办徐荣村携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以私人身份参加了伦敦世博会,获金银大奖。费城世博会是第一次真正有中国代表参加的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的展品是丝、茶、瓷器、绸货、雕花器等。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中国馆的展品仍是中国传统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和工艺品,汇聚了各种各样富有中华特色的游艺戏院、一间佛殿、一间茶室、一个东方美食园。
(5)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博会上中国展品与西方国家的展品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原因。
材料四胡锦涛在考察世博园时强调,要全力以赴做好上海世博会的筹办工作,确保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6)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谈谈面对千头万绪的筹办工作,怎样“确保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材料五 2010年4月29日,上海世博会正式开幕。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举办。有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了上海世博会。上海世博会是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
(7)运用经济常识,分析说明上海世博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材料一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的出现,人类面临着共同的生存问题。应对世界气候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发展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材料二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我国一些地方进行低碳试点、发展低碳城市的热情很高,纷纷提出打造低碳城市的构想和举措。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还有不少城市正在加入打造低碳城市行列。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建设低碳城市,要有科学的态度,必须走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道路,防止“新瓶装旧酒”,避免赶时髦、贴标签等现象。以为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多上几个新能源设备制造项目的认识是浅薄的,这样的低碳城市不宜作为推广试点。

(1)分析材料二中有关专家观点所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2)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在建设“低碳”城市中发挥积极作用。
(3)运用经济常识知识,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角度回答,怎样发展低碳经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人口和城市化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问题。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主义中国,推进城镇化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中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有关知识回答中央这一要求的依据。
材料二: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牢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要求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保增长”到“促转变”,中国经济正在谋划新一轮的发展。2010年国家将研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落实绩效工资政策;推进重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夯实三农发展基础,稳步扩大农村需求。
(2)结合材料二,运用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说明怎样才能更好地“谋划新一轮的发展”。
材料三:2010年1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发表了题为《合作包容共创未来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复苏和持续发展》的特别致辞。李克强指出:当今时代,各国的命运紧密相连,需要进一步共担责任、精诚合作,继续发扬同舟共济的精神,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形成舍力、实现互惠,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求同存异、实现共赢。他还指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结合材料三,运用国际社会的知识,对李克强副总理的讲话进行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三十年医疗卫生改革变奏

四个阶段
主调
内容
1990年
谁为主导
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两种路线激烈争论。
00年一04年
看好市场化
“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医疗效率和水平提高,但日益失衡。
05年一07年
医改变奏
面对医疗公益性不足,指出“市场化非医改方向”,医改定基调:政府将承担基本公共医疗。
08年至今
新医改启动
2008年,《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通过新医改方案,规划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材料二:新医疗改革重点之一是公立医院改革。公立医院的改革需要行政体制改革配合,政府要转变职能,管办分离,变“操办”为“绩效管理”,建立服务型政府。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分析三十年医疗改革的探索过程。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说明在新医改过程中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中欧关系源远流长,双方都曾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过卓越贡献。近几年,中欧关系是国际关系中的一大亮点。温家宝总理访问欧洲时在回答“中欧是同在一条船上还是同在一座桥上”的问题时指出:“中欧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我们共同利益广泛,又有合作的需要,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同在一条船上。但由于中欧历史、社会、文化传统不同,因此在某些问题上有分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又同在一座桥上,一座沟通友谊、加强磋商、解决分歧的桥上”。
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如何看待中欧文化传统的不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