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五大自治区GDP增长情况
|
内蒙古 |
宁夏 |
西藏 |
新疆 |
广西 |
|
成立初 |
时间 |
1947年 |
1958年 |
1965 |
1955 |
1958 |
GDP(亿元) |
5.3 |
3.29 |
3.27 |
12 |
146 |
|
2008年GDP(亿元) |
7761.8 |
1070 |
395.91 |
4203 |
7171 |
备注:内蒙古经济发展增长速度7年位居全国第一;西藏连续8年保持12%以上的增速。
材料二 2009年9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白皮书说,新中国6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的民族政策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是正确和行之有效的。民族平等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民族团结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
(1)为什么说作为我国民族政策基本内容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2)如何理解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21世纪是海洋世纪。走向海洋成为我们必然的选择。
黑格尔在其名著《历史哲学》中说:“尽管中国靠海,尽管中国古代有着发达的远航,但是中国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他们的文化。”有人据此认为:中国没有海洋文化传统。
许多学者认为,每个临海的国家都有自己的海洋文化,从古老的河姆渡到……特别是到了元、明初时期,中国海洋文化的突出成就是郑和下西洋完成了对海洋的政治开拓,造就了盛极一时的东方海洋文化。但是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愚昧决定,导致了中国领先世界的海洋文化的衰落……
从古到今,中华海洋文明早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中国海神的代表“妈祖”,其特性与希腊海神波赛顿有很大的差别。第一,妈祖是女性,而且是由人化为神,而波赛顿是男性之神。第二,波赛顿的形象是富侵略性的战神,人人敬畏,妈祖则恰恰相反,是庇佑海民,使其免受大海威胁的母爱之神。因此,中国的海洋文化,并没有西方海洋文化的侵略性与强占性,相反地,它展现出更多的和谐与宽容。
今天,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1)运用真理的知识,对材料中有关“中国是否具有海洋文化传统”的争论进行简要评析。(8分)
(2)运用文化多样性知识,说明如何对待“妈祖”和“波赛顿”两个不同的海神形象。(7分)
(3)从文化与经济角度,为海洋的可持续开发提两条有益的建议。(7分)
“微博——改变生活的力量”。微博最大的优势是方便、快捷,从吃、穿、住、行到揭露时弊、参政问政,已经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微博已成为加快传播、拓展文化空间的极好工具;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不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微博——改变生活的力量”的认识。(10分)
最近一段时期,微博上对于“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议论颇多,谴责者有之,理解者有之,庖丁解牛般分析者也有之。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声音就是“治乱象,用重典”,也就是重罚每一个不守规矩的行人。但社会舆论也有一种声音,“中国式过马路”只靠严管罚款是无法根治的。
(2)请你就“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社会现象,从政治生活角度为政府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两点合理化建议。(8分)
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强调,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我们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1)我国为什么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11分)
(2)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结合材料,说明应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11分)
材料一围绕钓鱼岛问题,日本多种势力蠢蠢欲动,妄图煽动中日两国对立;在黄岩岛问题上,中菲纷争不休。对此,中国领导人表示绝不放弃主权。
材料二 2012年8月19日,哈尔滨市市民进行保钓反日游行活动。上午,参与游行的人很早就来到龙塔广场,一位哈尔滨参加者激动地说,钓鱼岛是中国的,咱们就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发出中国人的吼声。尽管游行队伍不断壮大,围观者众多,但游行活动一直在有序中进行,警察正常维持着秩序。
(1)根据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为什么坚持绝不放弃主权。(8分)
(2)根据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有关知识,说明材料二所体现的道理。(10分)
(25分)材料一:2013年10月,在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上达成了250多项合作意向.其中中国文化“走出去”项目比重最高,多达115项.著名作曲家谭盾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的微电影交响诗《女书》,获得比利时布鲁塞尔音乐节、智利圣地亚哥艺术节、澳大利亚亚洲艺术节等签约。
材料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曾多年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和买卖双方打交道,她认为,国外买家非常注重中国的原创作品,特别是新的表现形式和样式:换句话说,就是中国文化的国际表达和当代表达。
材料三:虽然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中国文化贸易逆差还很大.分析原因时有专家指出:如果不真正按照文化规律、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不对现有传播方式,运作方式、资源开发利用能力进行一番深刻的改造,那么中国文化贸易严重逆差的趋势也是很难扭转的。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意义。(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我国文化创新途径的认识。(9分)
(3)依据材料三,从哲学角度说明我国文化“走出去”如何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