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来自各地区、各阶层的代表委员敢于成为本地区、本阶层利益的代言人,敢于通过议案提案的方式表达各自所在群体的利益诉求,也敢于在会场上发表针锋相对的意见。对此,有人说这是人大代表“角色意识”的真正回归。
从政治生活角度看,人大代表应具有怎样的“角色意识”? (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十年医疗卫生改革变奏
材料二 2010年2月23日,卫生部出台《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由于公立医院在我国卫生体系中地位重要、影响重大,是医改工作中最为艰巨的任务。国务院决定,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先选择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获得翔实丰富的经验;待经验成熟、条件具备再向全国推开。
(1)结合材料一,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分析三十年医疗改革探索过程。
(2)结合材料二,说明先行试点再逐步推开的哲学依据及主要内容,并概括说明这一哲学依据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意义。
材料一:就业问题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材料二:国家把鼓励创业摆到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这是科学分析我们就业形势,并依据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提出来的。实践证明,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下,一人创业可以带动五人实现就业。
(1)结合材料一,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谈谈国家实施的政策和措施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2)材料二中,“创业的倍增效应”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观点的?
某省是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之一,是文化资源大省:该省的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该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支撑产业来打造,全省文化产业规模跃居全国前列,增速超过 GDP 和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大举措,该省设立千万元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已经培育出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产业实体。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从文化的作用说明该省重视文化建设的理由。
(2)结合材料,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如何更好地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材料一:经济学家认为,收入差距拉大对经济增长有两重效应,既改善效应和恶化效应。改善效应,是指收入差距拉大促进可流动资源配置于需求更大,效率更高的领域,从而有效避免资源闲置,促进经济增长。恶化效应,是指收入差距过大,一方面将导致整体消费水平降低,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另一方面导致低收入群体受教育水平较低,从而使经济增长因人力资本不足不能持续发展。
材料二: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近年来,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分配关系呈现较为明显的失衡状况,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扩大的趋势,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因此,要在坚持基本分配制度的前提下,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和私有财产,同时尽快扭转城乡、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趋势,逐步形成中等收入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为此,将会加大税收在二次分配中的调节作用。
材料三: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本世纪头10年来,我国先富群体快速扩大,社会各群体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我国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社会不公平感明显增强的问题。未来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10年,这个阶段必须要处理好收入分配不公、腐败等社会反响强烈的问题。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长杨宜勇说,收入分配问题,早一些时间解决可能没有实力;太晚解决错失很多机会,导致问题积重难返;现在解决这个问题正是时候。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2)根据三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你对现在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正是时候”观点的认识
(3)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说明我国政府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哲学依据(14分)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材料一: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2010年我国水利投资是2000亿元,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要通过一些贴息、扶持、补助措施,充分利用好市场机制,用好各种信贷资金(包括小额贷款),调动农民群众投资兴修水利的积极性。“除了中央投入外,也要求地方各级财政进行配套投入,运用“一事一议”奖补引导农民投入,多建多补、早建早补。
材料二: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大、见效慢,在市场化条件下,种粮的比较效益低下使农民不愿意进行水利投资,也难以投资;有的地方在兴建水利设施时,对能够发电等有经济收益的水库投资比较热心,但对主要以农田水利灌溉为主的水库建设积极性不高,有的政府官员甚至把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挪作他用。
材料三: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水旱灾害频繁,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艰巨的国家。兴修水利,消除水害,是历代统治者兴国安邦的大事。从大禹开始,历代善治者均以治水为重,或者说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些“盛世”扃面,无不得力于统治者对水利的重视,得力于水利建设及其成效。水利兴而天下定,天下定而人心稳,人心稳即有生产积极性,社会有粮则百业兴,整个社会必然繁荣昌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国家应该如何引导资金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政府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理由。
(3)结合材料三,阐述我国历代统治者重视水利建设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