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材料一: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2010年我国水利投资是2000亿元,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要通过一些贴息、扶持、补助措施,充分利用好市场机制,用好各种信贷资金(包括小额贷款),调动农民群众投资兴修水利的积极性。“除了中央投入外,也要求地方各级财政进行配套投入,运用“一事一议”奖补引导农民投入,多建多补、早建早补。
材料二: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大、见效慢,在市场化条件下,种粮的比较效益低下使农民不愿意进行水利投资,也难以投资;有的地方在兴建水利设施时,对能够发电等有经济收益的水库投资比较热心,但对主要以农田水利灌溉为主的水库建设积极性不高,有的政府官员甚至把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挪作他用。
材料三: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水旱灾害频繁,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艰巨的国家。兴修水利,消除水害,是历代统治者兴国安邦的大事。从大禹开始,历代善治者均以治水为重,或者说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些“盛世”扃面,无不得力于统治者对水利的重视,得力于水利建设及其成效。水利兴而天下定,天下定而人心稳,人心稳即有生产积极性,社会有粮则百业兴,整个社会必然繁荣昌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国家应该如何引导资金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政府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理由。
(3)结合材料三,阐述我国历代统治者重视水利建设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
粮食喜迎“八连增”。据农业部调查,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有望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实现自2004年以来连续八年增产,比2003年新增粮食产量1.2亿吨,增产26.9%。与此同时,粮食价格持续多年上涨,与2003年相比,粮食生产价格(即农民销售量是价格)累计上涨了81.1%,粮食消费价格累计上涨了76.8%。
运用《经济生活》所学知识,分析粮食连续增产和粮价上涨并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材料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习近平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不断为人民造福。”
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中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必须”。
浙江省是我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非常活跃的地区之一,这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浙江人重功利、讲实效的传统,但功利主义已不适应现代社会。今天,小型微型企业走出困境,浙江人提倡的是“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说明浙江人在小型微型企业发展中提倡“浙江精神”的必要性。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和物质基础,关系到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利用能源,必须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能源问题的症结在于:经济增长带来能源需求的大幅增加;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能源市场上的国家垄断,使能源价格不能如实反映能源的稀缺程度和使用成本;企业和消费者习惯了低廉的能源供应价格,造成能源的滥用和过度消费;工业化的加快和产业结构不断向重型化发展加剧了能源的紧缺状态。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怎样解决材料所述我国能源问题的症结。
材料一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覆盖农产品收集、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低温控制环境下的供应链系统。
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
材料二目前,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进入冷链系统的比重只有5%、15%、23%,全国每年仅运输途中腐烂变质的水果、蔬菜等食品价值约为700亿元。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产品进入冷链流通在95%以上。专家指出,冷链物流系统庞大复杂,建设投资大;易腐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体系中各个环节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成本要比其他物流系统成本偏高,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冷链物流的发展。
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意义并分析企业在发展冷链物流体系中应有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