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鲜有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
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
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
 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
 【注】①探赜:探索深奥的道理。②鄙黩:轻蔑傲慢。
| 1.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2.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4. |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 
| 5.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日喻说
 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1],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2],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1]籥(yuè):古代的一种竹制管乐器。[2]没人:能潜水的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扪烛而得其形扪:抚摸 | 
|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达:通达 | 
| C.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既:尽,完了 | 
| 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务:致力、从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扣盘而得其声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 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 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青,取之于蓝 | 
| 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下列各项中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 
| B.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 
| C.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 
| D.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 
本文主要要运用比喻论证方法阐述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本文是如何运用的?请作具体分析。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4分)
 (2)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3)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刘珙字共父。生有奇质,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桧死,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中书舍人。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及诏出,以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上怒,命再下,宰相召珙曰:“再缴则累张公。”珙曰:“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执奏如初,存中命乃寝。
  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数十州骚然。珙奏曰:“象之用于郊祀,不见于经。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湖北茶盗数千人入境,疆吏以告,珙曰:“此非必死之寇,缓之则散而求生,急之则聚而致死。”揭榜谕以自新,声言兵且至,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盗果散去,其存者无几。珙乃遣兵,戒曰:“来毋亟战,去毋穷追,不去者击之耳。”盗意益缓,于是一战败之,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余隶军籍。
  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十六万六千斛。禁止上流税米遏籴,得商人米三百万斛。贷诸司钱合三万,遣官籴米上江,得十四万九千斛。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粜,贷者不取偿。起是年九月,尽明年四月,阖境无捐瘠流徙者。
  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疾革,草遗奏言:“陈俊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致远,张拭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既又手书诀拭与朱熹,其言皆以未能为国报雪仇耻为恨。薨,年五十七,谥忠肃。
  珙居家孝,丧继母卓氏,年已逾五十,尽哀致毁。内外功缌之戚,必素服以终月数。喜受尽言,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节选自《宋史·刘珙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言者逐之风:通“讽”,暗示。 | 
| B.存中命乃寝寝:停止。 | 
| C.疾革,草遗奏言革:痊愈。 | 
| D.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具:准备。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珙为人刚正的一组是()
  ①召礼官会问,珙不至②词气激烈,闻者泣下
  ③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④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
  ⑤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⑥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
|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珙治盗不失仁爱。湖北茶盗入境,他没有急攻就令其大部自行散去;对没有散去的茶盗,他虽派兵进攻仍给其留有后路,将其击溃后,也只诛杀首恶。 | 
| B.刘珙关心民生疾苦。建康发生水旱灾害,他上奏朝廷免除百姓夏秋两季的钱粮赋税,又多方征集粮食,确保粮价平稳,使全境百姓没有因灾流离失所的。 | 
| C.刘珙忧劳国事。因病请求退休后后,他仍向朝廷推荐任用忠诚纯良、才学深厚的人士;在写给张拭与朱熹的诀别信中,他深深遗憾他们未能为国报仇雪恨。 | 
| D.刘珙为人孝顺明礼。继母卓氏去世,刘珙时年五十多岁,哀伤至极以至于损害了身体;无论远近亲属去世,他都会穿上白色的丧服直到礼制规定的时间。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
  (2)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汉乾祐举进士,为秘书郎。宰相冯道引之,与吕端同直弘文馆,改右拾遗、集贤殿修撰。 
 宋初,加中书舍人。开宝三年,知贡举。五年,复知贡举。昉之知贡举也,其乡人武济川预选,既而奏对失次,昉坐左迁太常少卿,俄判国子监。明年五月,复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太宗即位,加昉户部侍郎,太平兴国中,改文明殿学士。时赵普、宋琪居相位久,求其能继之者,宿旧无逾于昉,遂命参知政事。十一月,普出镇,昉与琪俱拜平章事。未几,加监修国史,复时政记先进御而后付有司,自昉议始也。 
 昉和厚多恕,不念旧恶。在位小心循谨,无赫赫称。好接宾客,江南平,士大夫归朝者多从之游。雅厚张洎而薄张佖,及昉罢相,洎草制深攻诋之,而佖朔望必诣昉。或谓佖曰:“李公待君素不厚,何数诣之?”佖曰:“我为廷尉日,李公方秉政,未尝一有请求,此吾所以重之也。” 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多逊屡谮昉于上,或以告昉,不之信。及入相,太宗言及多逊事,昉颇为解释。帝曰:“多逊居常毁卿一钱不直。”昉始信之。上由此益重昉。
 昉居中书日,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材可取,必正色拒绝之,已而擢用;或不足用,必和颜温语待之。子弟问其故,曰:“用贤,人主之事;若受其请,是市私恩也,故峻绝之,使恩归于上。若不用者,既失所望,又无善辞,取怨之道也。” 至道二年,昉陪祀南郊,礼毕入贺,因拜舞仆地,台吏掖之以出,卧疾数日薨,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正。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李昉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普寻出镇 寻:不久 | 
| B.何敷诣之 诣:拜访 | 
| C.是市私恩也市:买卖,交易 | 
| D.台吏掖之以出 掖:选拔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昉“和厚多恕”的一组是()
 ①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
 ②雅厚张洎而薄张佖 
 ③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
 ④太宗言及多逊事,昉颇为解释 
 ⑤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材可取,必正色拒绝之⑥或不足用,必和颜温语待之 
| A.①③⑤ | B.③④⑥ | C.①②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昉本来是后汉朝官员,后来由于宰相冯道的推荐,得以和吕端一同在弘文馆当值,做一些修撰的工作。 | 
| B.李昉在主持贡生考试时,同乡武济川对答失常,李昉因此被贬官为太常少卿,后来又恢复到中书舍人一职。 | 
| C.李昉在担任中书时,对那些前来求官的人一律都严词拒绝,自己绝不会提拔任用官员,而是让皇上定夺。 | 
| D.李昉为官小心谨慎,不肯轻易说人坏话,也不愿自作主张,因而没有什么显赫的政绩,后因摔倒而去世。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 
 译:
 (2)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多逊屡谮昉于上,或以告昉,不之信。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宿为人清谨忠实,内刚外和。登第,为扬子尉,县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以荐为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通判宣州,囚有杀人者,特抵死,宿疑而讯之,囚惮箠楚不敢言。辟左右复问,久乃云:“旦将之田,县吏缚以赴官,莫知其故。”宿取具狱繙阅,探其本辞,盖妇人与所私者杀其夫,而执平民以告也。知湖州,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诮之曰“君辈佐滕候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 坐者大惭谢。其后湖学为东南最,宿之力为多。筑石塘百里,捍水患,民号曰胡公塘,而学者为立生祠。唐介贬岭南,帝遣中使护以往。宿言:“事有不可测,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杀直臣之名。”帝悟,追还使者。泾州卒以折支不时给,出恶言,且欲相扇为乱。既置于法,乃命劾三司吏。三司使包拯护弗遣。宿曰:“泾卒固悖慢,然当给之物,越八十五日而不与,计吏安得为无罪?拯不知自省,公拒制命,纪纲益废矣。”拯惧,立遣吏。
 拜枢密副使。曾公亮任雄州,赵滋颛治界河事。宿言于英宗曰:“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自滋守边,北人捕鱼伐苇,一切禁绝,由此常与斗争。南北通好六十载,内外无患,近年边遽来上,不过侵诬尺寸,此城砦之吏移文足以辨诘,何至于兴甲兵哉?今搢绅中有耻燕蓟外属者,天时人事未至,而妄意难成之福。愿守两朝法度,以惠养元元,天下幸甚。”宿以老,数乞谢事。治平三年,罢为观文殿学士、知杭州。明年,以太子少师致仕,未拜而薨,年七十二。赠太子太傅,谥曰文恭。
 (选自《宋史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七十七》,有删节)
 【注】①折支:军饷。②颛:通“专”。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左右复问 辟:使……避开 | 
| B.宿取具狱繙阅 具:准备 | 
| C.而执平民以告也执:捉住。 | 
| D.筑石塘百里,捍水患捍:抵御。 |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胡宿尽职为民的一组是
 ①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       ②宿取具狱繙阅,探其本辞
 ③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杀直臣之名④筑石塘百里,捍水患
 ⑤既置于法,乃命劫三司吏      ⑥愿守两朝法度,以惠养元元
| A.①③⑥ | B.②④⑤ | C.①②④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宿办案慎重,讲究方法。他在宣州做通判时,遇到一个将“囚犯”判为死刑的案子,经过单独审问,并查阅案宗,终于弄清事情真相,原来是一桩冤案。 | 
| B.胡宿为官刚正,对错误敢于批评。湖州前任太守花巨资兴办学校,下属官员当时不说什么,待其离任后则怀疑其中有欺,胡宿对他们进行了严厉责备。 | 
| C.胡宿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正直敢言。泾州士兵因军饷迟发煽动作乱,胡宿认为士兵确实有罪,而有关官员和庇护三司吏的包拯也有罪,应一并处罚。 | 
| D.胡宿洞察事物,明辨事理。赵滋担任守边官员以来,因一些小事南北不断发生摩擦,对此,胡宿主张“外和”,由地方官员用文书向对方辨明即可,不必动用武力。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
 (2)今搢绅中有耻燕蓟外属者,天时人事未至,而妄意难成之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蒸蒸①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②。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臣之辛苦,非但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之所明知,皇天后土,实所鉴见。伏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陈情表》原文略)
 送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③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日:“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日:“人亦有言,有固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摘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蒸蒸:zheng,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②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品格好,资质高。③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父早亡,母何氏醮 醮:改嫁 | 
| B.从事白其书司隶白:禀告 | 
| C.任黄皓而丧国任:任凭 | 
| D.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援:靠山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 B.密奉事以孝谨闻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 
| C.齐桓得管仲而霸酌贪泉而觉爽 | 
| D.华问其故,对曰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以下句子中,全部表现李密有才干的~组是( )
 ①奉事以孝谨闻②周门人方之游夏
 ③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④有暇则讲学忘疲
 ⑤乃迁汉中太守⑥数使吴,有才辩
| A.②④⑤ | B.①③⑤ | C.②③⑥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密从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至忧思成疾。 | 
| B.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惰表》后,赞扬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 
| C.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司空张华对他的这个见解很是信服。 | 
|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l)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