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曾经评论道:"由于俾斯麦的特别法令,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先生已经以叛国罪被逮捕,其实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敢于履行他们作为德国议员所承担的责任,即在联邦国会里抗议兼并亚尔萨斯和洛林,投票反对新的军事拨款,表示同情法兰西共和国,抨击想要把德国变成普鲁±兵营的企圈。"上述评论的历史背景是
A. | 普法战争 | B. | 拿破仑战争 |
C. | 德意志帝国成立 | D. | 路易·波拿巴政变 |
有位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积累着进步。”他评价的是()
A.英国君主立宪制 | B.德国君主立宪制 |
C.美国总统共和制 | D.法国共和制 |
古代罗马颁布的《民法大全》中规定:“任何人不能因为思想而受惩罚”。这说明()
A.古罗马人认为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 |
B.罗马法保证人在各个方面是平等的 |
C.古罗马人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D.罗马法强调司法实践中的证据意识 |
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认为唐朝()
A.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 B.三省相互牵制 |
C.三省拥有最终决策权 | D.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 |
以下各项中均有“中国”二字,而含义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是()
A.“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孟子·滕文公上》) |
B.“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国”(《公羊传·禧公四年》) |
C.“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
D.“凡岭南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中俄尼布楚条约》) |
下面是一副政治漫画,画中法国人和德国人(中间两人;左边图案是星条旗,右边图案是镰刀斧头旗)正在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是()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 |
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
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
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