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属于豪放派词人,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反映的内容却大不相同,这主要是由于两人
A.经济条件不同 | B.政治倾向不同 | C.性格不同 | D.所处社会环境不同 |
“径启者:兹附上广东银行大洋三百元支票一张,希如照收,即转湖南省党部毛泽东同志。此致中央执行委员会汪精卫”。与这一文件相符合的史实是()
A.中国共产党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
B.国民政府已经完成统一 |
C.国共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 |
D.国共合作开展抗日战争 |
在某影视作品中,毛泽东有这样一句台词:“山沟沟里的共和国很快就要成为马背上的共和国。”“马背上的共和国”喻指()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B.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长征 |
C.八路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
D.解放战争时期中央机关转战陕北 |
对“五四”集会游行示威,梁漱溟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在此,梁漱溟()
A.赞扬了“五四”民主、科学的精神 |
B.认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原则 |
C.肯定了“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
D.主张在民主法治的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 |
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是指()
A.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 |
B.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 |
C.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
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 |
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
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