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居民今年1—10月收入构成一览表
内容 |
工资、薪金收入 |
出租房屋收入 |
经营服装店收入 |
股票、利息收益 |
比例(%) |
26 |
25 |
36 |
13 |
注: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
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图表表明
①财产性收入已成为该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我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悬殊
③该居民收入主要来自按生产要素分配 ④投资方式多样化带来收入来源多样化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斯大林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争论中,改变了原来的经济观点。属于争论后的斯大林的观点有()
①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商品生产
②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
③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
④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不仅包括个人消费品,也包括生产资料
A.①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 | D.②③④ |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
A.《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一书中 |
B.《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 |
C.《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一书中 |
D.《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 |
斯大林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政治经济学的规律是客观规律,它们反映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生活过程的规律性。否认这个原理的人,实质上就是否认科学,而否认科学,也就是否认任何预见的可能性,因而就是否认领导经济生活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我们()
A.在经济活动中,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
B.要敢于创造规律,增强活动的预见性 |
C.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才能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
D.增强活动的预见性是科学把握规律的前提 |
“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生产,自然也不存在价值规律。”这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社会上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
A.没有看到苏维埃社会无所不能 |
B.没有认识到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国家要服从于国家的经济计划 |
C.认识到无产阶级国家要摆脱价值规律的影响 |
D.没有正确地认识到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 |
斯大林和列宁一样,曾经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商品生产。在20世纪50年代初,斯大林改变了原来的观点,他认为()
①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
②生产力水平低下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
③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④只有商品交换才能建立起两个生产部门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