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敬翔,字子振。太祖(后梁朱温)补以军职,非其所好,乃以为馆驿巡官。太祖与蔡人战汴郊,翔时时为太祖谋画,多中,太祖欣然,以为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太祖春昭宗自岐还长安,昭宗召翔与李振升延喜楼劳之,拜翔太府卿。
太祖已破越匡凝,取荆、襄、遂攻淮南。翔切谏,以为新胜之兵,宜持重以养威。太祖不听。兵出光州,遭大雨,和不得进,进攻寿州,不克,而多所亡失,太祖始大悔恨。归而忿躁,杀唐大臣几尽,然益以翔为何信任。梁之篡弑,翔之谋为多。太祖即位,以唐枢密院故用宦者,乃改为崇政院,以翔为使。迁兵部尚书、金銮殿大学士。翔为人深沉有大略,从太祖用兵三十余年,细大之务必关之。翔亦尽心勤劳,昼夜不寐,自言惟马上乃得休息。而太祖刚暴难近,有所不可,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
太祖崩,友珪立,以翔先帝谋臣,惧其图己,不欲翔居内职,乃以李振代翔为崇政使,拜翔中书侍郎、同中学门下平章事。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
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翔曰:“臣虽惫矣,受国恩深,若其乏材,愿得自效。”岩等以翔为怨言,遂不用。
其后,王彦章败于中都,末帝惧,召段凝于河上。是时,梁精兵悉在凝军,凝有异志,顾望不来。末帝遽呼翔曰:“朕居常忽卿事,今急矣,勿以为怼,卿其教我当安归?”翔曰:“臣从先帝三十余年,今虽为相,实朱氏老奴尔,事陛下如郎君,以臣之心,敢有所隐?陛下初用段凝,臣已争之,今凝不来,敌势已近,欲为陛下谋,则小人间之,必不见听。请先死,不忍见宗庙之亡!”君臣相向恸哭。
翔与李振俱为太祖所信任,庄宗入汴,诏赦梁群臣,李振喜谓翔曰:“有诏洗涤,将朝新君。”邀翔欲俱入见。翔夜止高头车坊,将旦,左右报曰:“崇政李公入朝矣!”翔叹曰:“李振谬为丈夫矣!复何面目入梁建国门乎?”乃自经而卒。
(节选自《新五代史·梁臣传第九》).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昭宗召翔与李振升延喜楼劳之升:登 |
B.多称疾,未尝省事省:懂得 |
C.有诏洗涤,将朝新君洗涤:赦免、免除 |
D.翔夜止高头车坊止:住宿、栖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宜持重以养威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B.自言惟马上乃得休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C.卿其教我当安归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D.不忍见宗庙之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能表现敬翔为梁尽忠的一组是 ( )
①太祖欣然,以为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
②翔亦尽心勤劳,昼夜不寐
③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
④若得乏材,愿得自效
⑤请先死,不忍见宗庙之亡
⑥复何面目入梁建国门乎
A.①②④⑥ | B.②④⑤⑥ | C.①③④⑤ | D.②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祖非常器重敬翔,既因为他的才能与勤于国事,也因为敬翔有要当的劝谏技巧。 |
B.敬翔认为自己追随先帝三十余年,而末帝待他只如朱家的老奴,同谋划策,但自觉皇帝不会听从他。 |
C.敬翔在末帝时实际上已被弃用,他曾上书以求自效,但没有结果。后梁危急时,末帝才想起他,但他已无力匡救。 |
D.敬翔批评李振枉为丈夫,而不知死节,自觉无面目再入后梁皇朝的国门,而自杀身 |
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初,淮阴侯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知名。为连敖①,坐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汉王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连敖:管仓库粮饷的小官。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坐当斩坐:犯罪 |
B.何来谒王谒:拜见 |
C.顾王策安所决耳顾:回头看 |
D.王素慢无礼素:向来 |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现韩信“怀才不遇”的一组是()
①常从人寄食饮②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③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④王素慢无礼 ⑤居麾下,无所知名。
A.①③⑤ | B.②③⑤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萧何告诉汉王,假如想争夺天下,就要重用韩信这样的人才,汉王听从了劝告。 |
B.挨饿的韩信得到漂母的帮助,深受感动,说一定要重重地报答她,漂母很生气。 |
C.有个年轻人当众侮辱韩信,韩信忍辱负重,从他胯下爬过去,被众人嘲笑胆小。 |
D.韩信任郎中时被判斩首,行刑时遇滕公,后受赏识举荐给汉王,但仍不受重用。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
(2)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孽孳①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尽心上》)
【注】①孳孳:勤勉不懈的样子。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丑认为真理是很高很美的,但不能远离现实,让人觉得高不可攀;否则人们就难以每日勤勉地追求真理。 |
B.孟子认为真理不能降格以求,不能因为追求真理的困难或目标的高远而降低标准。孟子还举了两个实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
C.孟子认为善于引导的人要以身作则地激发别人追求真理的积极性,要注重传授的方法,要给人留有消化和理解的余地。 |
D.孟子认为君子只要站在路的中间,为别人作出榜样就可以了。有能力的人自然就会跟着去做,没有能力的人谁也没办法。 |
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中道而立”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超然台记(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辞:拒绝 |
B.美恶之辨战乎中中:心中 |
C.去雕墙之美去:离开 |
D.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适:前往 |
下列各句中,分别表明作者“游于物外,无往而不乐”与常人“游于物内,令人大哀”的不同心境的一项是()
A.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
B.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
C.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
D.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足()
A.本文表现了作者恬淡自适的心境,也隐约表现了他“游于物内”“美恶横生”的心情。 |
B.作者写他穷居蔬食而自得其乐的生活,描写了一个超然物外的人物形象。 |
C.作者仅用三句话写台,主要通过写台周围山水景物和历史遗迹来突出台的特点。 |
D.文章由议论到叙事,先明超然之理,继写超然之人,再写到台的超然之名。 |
翻译。
(1)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2)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②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在孔子看来,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好行仁与环境的关系?请结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③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
②陁(tuó)山冈。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庐于江上庐:筑庐 |
B.浊酒相劳劳:劳动 |
C.遂相与营之相与:一起 |
D.而西山之胜始具胜:美景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谪居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九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
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适意忘反”的性情,以点缀之笔走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 |
C.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全文围绕着“乐”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 |
D.文章表面写自己与兄长游乐山水的洒脱快乐,实际是记录他们共同的坎坷人生,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的情绪。 |
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