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沂蒙》、《南下》等“红色”影视剧,从新的角度诠释革命英雄人物,顺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2010年山东省“两会”期间,如何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
假如你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运用政治生活常识,谈谈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应如何履职。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目前,我国有13亿人口,8亿在农村。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在农村地区,还有数千万人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各地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地区之间的环境条件千差万别,存在自然、历史、区位、经济等多方面的较大差异,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差距逐年拉开。
材料三:目前,我国钢铁、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的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我国一批主力矿山资源日渐枯竭,三分之二的国有骨干矿山进入中老年期,四百多座矿山因资源枯竭濒临关闭。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城市河段90%左右被污染,近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9分)
(2)简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解决上述问题有何影响。

 
材料一:目前有些地方,当某种商品和资源紧张时,就筑关设卡,全力干预,禁止这些商品、资源外流;当本地商品销售疲软时,则不准外地质优价廉的商品流入。有人认为,这样做也是市场竞争,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决定》指出,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以任何形式阻挠、干预外地产品或工程建设类等服务进入本地市场,不得限制公平竞争。
(1)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常识知识,对材料一表现出的现象进行评析。
(2)说明国家为什么要做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决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农村,几乎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是集体的,在城镇,除了部分集体企业以外,其他企业都是国营的。由于不允许个体餐馆存在,出门吃饭,只能在国营饭店或集体饭店。
结合材料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2)这一社会现实与我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吗?

(16分) 
苏联理论界有人认为:由于历史赋予了苏维埃国家特殊的作用,他的领导人能够依靠政权的力量废除现存的政治经济学规律,制定、创造新的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就是苏维埃政权创造出来的。
针对上述观点,斯大林指出:这是完全不对的,不能把我们的年度计划和无计划跟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混为一谈。
据此回答:(1)从哲学上看前一种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2)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与客观经济规律之间的有什么关系?

 (24分)
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即在工商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
这一思想对我国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何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