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怎样进行精神文明建设?
培育“ 、 、 、 ”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 素质和 素质。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发展 、 和 事业,建设 文化,培育 风尚。
材料一:2009年10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见国庆系列活动工作人员、演职人员及受阅官兵代表时强调,这次国庆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给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认真总结、倍加珍惜、大力发扬。尤其要把广大人民群众在活动中激发出来的爱国热情和伟大民族精神,进一步引导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材料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一方面,人们在网上发邮件、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自己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信息、黄黑色内容,对人们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有些学生甚至沉迷于网吧中,严重影响了学业和健康。
运用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共16分)
(1)为什么要大力发扬国庆系列活动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网络文化的认识。
材料一:2009年10月16日至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力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应该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材料二:2009年10月17日至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内蒙古自治区调研时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着力提高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切实抓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为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制度保障、打牢物质基础、营造良好氛围。
(2)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回答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材料三:2009年10月15日至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安徽考察工作时强调,要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大力推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大力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作出贡献。
(3)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性是什么?
材料四:2009年10月17日至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近日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和困难群众的支持力度,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中切实解决重点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着眼于解决群众最迫切的困难,要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步伐,使群众住得安稳、住得踏实、生活改善。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切实解决重点民生问题?
2009年9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2009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全面提升中国经济发展内在动力》的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指出,我们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推动城镇化作为战略重点。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发展社会事业,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要全面发展教育、医药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温家宝总理强调,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要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支撑,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发展,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温家宝总理强调,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初,我呼吁要坚定信心,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在应对危机最困难的时候,我呼吁要充满希望,希望会带来力量。在当前应对危机的关键时刻,我呼吁务必坚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1)我国为什么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2)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3)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
(4)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上述做法的正确性。
材料一: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将在2009年8月底结束,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将于9月份全面启动。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材料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同自然界是紧密相连的,自然界生产环境的好坏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实践证明:"黄"化:荒漠化-----生产资源枯竭——贫困化是一种循环;"绿"化:环境美化——生态资源富足----——小康化也是一种循环。
阅读材料,结合《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说明材料一中所蕴涵的哲学道理。
(2)分析造成材料二中两种不同循环的原因是什么。
(3)上述两则材料,对我们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何哲学启示?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1)结合材料一,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党对待马思克主义态度的正确性。
材料二: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2)材料二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