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指出下列各组概念之间的关系
概念 判断 推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4—2009年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项目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国内生产总值增速% |
10.1 |
10.4 |
11.6 |
13 |
9.0 |
8.7 |
国家税![]() |
25.7 |
20.0 |
21.9 |
31.4 |
17.0 |
9.8 |
农村居民收入增速% |
6.8 |
6.2 |
7.4 |
9.5 |
8.0 |
8.5 |
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
7.7 |
9.6 |
10.4 |
12.2 |
8.4 |
9.8 |
农村居民纯收入(元) |
2936 |
3255 |
3587 |
4140 |
4761 |
5153 |
城镇居民纯收入(元) |
9422 |
10193 |
11759 |
13786 |
15781 |
17175 |
材料二
2009年12月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调整好个人、企业、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调整劳动报酬。改变当前分配不公平问题,应当在初次分配领域改革的同时,在再分配领域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1)解读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运用所学经济常识,结合图表和材料二分析说明如何解决表格所反映的问题?
材料三让人民活得有尊严,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时下有些地方,权力漠视权利、权力越界运行的现象屡见不鲜:“钓鱼执法”、“开胸验肺”、“灵宝帖案”等近年来出现的事件,无不说明了百姓的权利和自由受到了侵犯,活得没有尊严或者不够尊严。
(3)结合材料三,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谈谈政府如何才能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材料四2009年国家安排的民生支出达到7284.63亿元,比2008年增长29.4%。实施了许多民生工程,在使困难群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安居乐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4)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基本观点,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改善民生?
近年来,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异彩纷呈。利用春节、国庆日、建交日等重要节日、纪念日,积极举办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文化领域的多层次互访,加强友好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主动开展对外文化合作;开展中外文化年,在国外举办中国文化节、文化周、艺术周、电影周、电视周和文物展等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了中华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如何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共23分)
材料一 2009年10月20日下午,哈尔滨市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隆重自我推介充满无限希望与魅力的“冰城夏都”。哈尔滨是一座充满异域风情的城市,她有980万人口,48个民族和谐共处;她是天然的生态园林城市,冰霜雨雪江山秀;她有众多的人文历史景观;她有迷人的风景,浪漫的情怀和多元的文化;她是黑土文明的摇篮,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爱国传统;她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盛大的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更让她成为世界瞩目的冰雪天堂。这是哈尔滨在发展冰雪文化上的创新之举,哈尔滨市旅游部门利用独特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借此契机大力推出“冰城夏都”特色旅游方案。
材料二哈尔滨市政府为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文化创新理念,提出“文化立市”的战略,并鼓励市民为哈尔滨市政府文化发展提供建议以推动哈市全面进步。
(1)结合材料一,请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哈尔滨市利用独特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你认为应该如何推动文化创新?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春秋战国时期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山东素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历史上出现过一大批至今仍然对中华文化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名人。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至今仍然是中外军事界和商界推崇的经典。齐鲁文化发展过程中,融合多家文化精华于一身,形成了以“一山一水一圣人”为代表的孔子文化、齐文化、泰山文化、海洋文化、泉水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运河文化等众多文化品牌。
根据中华文化的特点,谈谈对齐鲁文化的认识。
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环境,明确提出了2010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面对当前国家经济存在的过热风险和不断上升的通胀压力,此次会议适时提出,要把“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2008年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我国2010年政府的货币政策将从“稳健”的货币政策转为“从紧”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适时调整将对过热的经济形势以及明显的通货膨胀有较大的降温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不同阶段、不同时候农村改革的实践需要,中央分别发布了九个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这九个“中央一号文件”都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记载了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这九个“中央一号文件”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正确的认识,反映了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前进步伐。这九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1)用“唯物论”知识分析材料一,2010年我国政府为什么要调整“货币政策”?
(2)结合材料二,谈谈九个“一号文件”的出台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