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62.(15分)一年一度的两会,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集中展示,是透视中国政治生活的一扇窗户。2008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委员列席全国人大会议,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切实履行职能,积极建言献策。
2008年3月1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和任命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同上届人大代表构成相比,基层农民代表增加了70%以上,还增加了私营企业主、律师等新阶层人士代表委员。
两会期间,亿万中国人通过网络和手机,发出自己的建议和主张,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互联网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渠道。
请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08年到2010年注定是我国历史上不平凡的年份。在这几年中,我国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克服了世界金融危机的阴霾,保持了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0级地震和2010年4月14日的青海玉树7、1级地震,也牵动着中华民族的心。某校高二(4)班几位同学以“情系玉树(汶川),大爱无疆”为题组成探究小组。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对汶川、玉树地震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第一组同学调查了解到:汶川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写下了“多难兴邦!”;玉树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写下了“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北京、武汉、广州……一架架满载食品和饮用水的飞机腾空而起,向玉树飞去;沈阳、郑州、西安……一列列装满帐篷、棉衣被等救灾物资的救灾列车,向灾区疾驶……。123个小时后被救出废墟的4岁小姑娘财仁巴吉面对照相机作出“V”字形手势,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举动告诉人们: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1)上述材料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请谈谈为什么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第二组同学上网调查了解到:在灾难面前,玉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开展互帮互救,不少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表现出了感天动地、震撼人心的精神和勇气;全省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形成了并肩携手、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玉树不倒、青海常青。我们坚信,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有全省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有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的英勇奋战,玉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生机勃勃,青海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安康!
(2)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第三组同学了解到地震的惨状: 房屋大面积倒塌,沿街的门面房、楼房、民房很多都整体倒塌,一些地方几乎是夷为平地。截至21日13时,青海玉树地震已造成2064人遇难,一万多人受伤。面对灾情,你准备安慰人民、鼓励灾区人民恢复信心,重建家园。
(3)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将采取哪些方式献出自己的爱心?并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你从志愿者那里学习些什么?。

下面是2010年部分高校自主招生面试试题,这些试题体现了高校选拔人才的价值取向。
☆何为软实力,如何构建国家软实力?
☆《阿凡达》很火,欧美大片、日本动漫也很受欢迎。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发展中国文化?
☆谈谈雷锋精神的内涵理解,现在社会该不该提倡雷锋精神?
☆给你一张厚纸,一根铁丝,怎样煮熟鸡蛋?
☆“范跑跑”现象你如何看待?
上述材料引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请回答: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意思是说,孝顺长辈、尊敬兄长是能够爱别人的前提和根本。但封建社会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甚至变成“愚孝”,成为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枷锁。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敬父母,是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履行法律和道德的义务与责任,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    
有人认为: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就要做到全面继承传统文化。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 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社会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 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请运用政治常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依据是什么。( 5分)
(2)请说明党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 (5分)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所有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结合材料用回答:
(1)中国共产党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哲学依据?(5分)
(2)这一哲学依据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5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