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读到一本书时说:“在卢梭《民约论》前约数十年,有此议论,不能不视为人类文化史最高出品。撰者固自负,亭林亦复推重。乾隆间,此书列入禁书; 光绪之季, 吾曾私自传印,以为传播民主思想之工具”。这本书是
A.《日知录》 | B.《明夷待访录》 | C.《焚书》 | D.《变法通议》 |
某学校组织了一个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有关 “南京大屠杀”真实再现的课题研究,在众多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
C.侵华日军老兵撰写的回忆录 |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的新闻照片 |
互联网上发布着这样一首诗:“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该填写()
A.南昌起义 | B.土地革命 | C.遵义会议 | D.中共七大 |
有一首革命山歌里唱到:“朱毛红军到古田(注:福建省古田县),工农当家掌政权;瓦片也有翻身日,半夜做梦笑连连。朱毛红军到古田,一人分到十担田;从此肯累就有食,地主发愁断火烟。”这首革命山歌 ()
A.与革命根据地开辟有关 | B.与红军长征有关 |
C.与北伐战争有关 | D.与淮海战役有关 |
与该图影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有关的是()
A.辛亥革命 |
B.五四运动 |
C.北伐战争 |
D.抗日战争 |
世纪之交,中国许多著名大学、中学纷纷举行“百年校庆”一百年前“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政治救国”等思潮合流形成“救国热潮”。当时,“救国”成为中国社会“关键词”的外部原因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中法战争 | D.甲午中日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