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张文谦,字仲谦,邢州沙河人。幼聪敏,善记诵,与太保刘秉忠同学。世祖居潜邸,受邢州分地,秉忠荐文谦可用。岁丁未,忽必烈召见,应对称旨,命掌王府书记,日见信任。邢州当要冲,初分二千户为勋臣食邑,岁遣人监领,皆不知抚治,征求百出,民弗堪命。或诉于五府。文谦与秉忠言于世祖曰:“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盍择人往治之,责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则天下均受赐矣。”于是乃选近侍脱兀脱、尚书刘隶、侍郎李简往。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由是世祖益重儒士,任之以政,皆自文谦发之。岁辛亥,宪宗即位。文谦与秉忠数以时务所当先者言于世祖,悉施行之。世祖征大理,国主高祥拒命,杀信使遁去。世祖怒,将屠其城。文谦与秉忠、姚枢谏曰:“杀使拒命者高祥尔,非民之罪,请宥之。”由是大理之民赖以全活。己未,世祖帅师伐宋,文谦与秉忠言:“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世祖曰:“期与卿等守此言。”既入宋境,分命诸将毋妄杀,毋焚人室庐,所获生口悉纵之。中统元年,世祖即位,立中书省,首命王文统为平章政事,文谦为左丞。建立纲纪,讲明利病,以安国便民为务。诏令一出,天下有太平之望。而文统素忌谦,谟(mó计策,谋略)谋之际屡相可否,积不能平,文谦遽求出,诏以本官行大名等路宣抚司事。临发,语文统曰:“民困日久,况当大旱,不量减税赋,何以慰来苏之望?”文统曰:“上新即位,国家经费止仰税赋,苟复减损,何以供给?”文谦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俟时和岁丰,取之未晚也。”于是蠲(juān免除)常赋什之四,商酒税什之二。文谦蚤从刘秉忠,洞究术数;晚交许衡,尤粹于义理之学。为人刚明简重,几所陈于上前,莫非尧、舜仁义之道。数忤权幸,而是非得丧,一不以经意。家惟藏书数万卷。尤以引荐人材为己任,时论益以是多之。
(《元史·张文谦传》)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数忤权幸,而是非得丧。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 
| B.期与卿等守此言。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 C.皆自文谦发之。非常之谋难于卒发。 | 
| D.征求百出,民弗堪命。众不能堪,抶而扑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于是乃选近侍脱兀脱。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 B.所获生口悉纵之。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 
| C.尤以引荐人材为己任。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 
| D.时论益以是多之。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 
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A.张文谦少时聪明,记忆力好,和刘秉忠是同学,曾跟从他研究方术算学;晚年和许衡交好,精通儒家义理之学。 | 
| B.世祖由于张文谦和其他人的劝谏,收回了屠城的想法,大理的百姓和高祥才得以存活下来。 | 
| C.张文谦宽仁爱民,在左丞离任之时还去劝说妒忌他的王文统在灾年要减缓赋税,到年成好时再正常征税。 | 
| D.张文谦为人刚直明理,简朴持重,总以尧舜仁义之道劝谏皇上;把引荐贤良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受到当时人的称赞。 |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家经费止仰税赋,苟复减损,何以供给?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文言文阅读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1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2。’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注】
 ①工:官吏。
 ②天之方蹶,无然泄泄。蹶(guì),动。泄泄(yì yì),多言的样子。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能平治天下平治:使……太平,治理好 | 
| B.而仁覆天下矣覆:覆盖,遍及 | 
| C.丧无日矣丧:灭亡 | 
| D.言则非先王之道者非:不是 | 
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以规矩君子所以异于仁者,以其存心也 | 
| B.责难于君谓之恭仲尼岂贤于子乎 | 
| C.不仁而在高位非其鬼而祭之 | 
| D.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借用规矩成方圆、六律对于正音的重要性,来说明行仁政对于平治天下的重要性。 | 
| B.从本文可以看出,只要有好的政治,推行先王之道,就不会犯错误。 | 
| C.本文运用类比来说明,复行先王仁政,仁德就会遍布天下百姓。 | 
| D.本文指责了不相信国君能行先王之道的人,这体现了儒家“人人心中皆有仁义”的观点。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2)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2分,共8分。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土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未尝能将兵也。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缚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方孝儒《逊志斋集·吴士》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谈必推孙吴推:推崇 | 
| B.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将:做将领 | 
| C.月靡粟万计靡:浪费 | 
| D.士及麾下遁去遁:逃跑 |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尤善谈兵然而不霸者,将劣也
  战而不知兵士诚以为然,俾为将
| A.两个“兵”字相同,两个“然”字不同 | 
| B.两个“兵”字相同,两个“然”字也相同 | 
| C.两个“兵”字不同,两个“然”字相同 | 
| D.两个“兵”字不同,两个“然”字也不同 | 
对下列句子的结构,补充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粟帛莫富于姑苏 (陈述句) | 
| B.张土诚称王姑苏 (省略句,“姑苏”前省略了介词“于”;又是倒装句,状语后置) | 
| C.于胜小敌何有(倒装句,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 
| D.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 (省略句,“与”之后省略了介词的宾语“之”。) |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士迎合张士诚欲夺天下的心理,请命统兵收复中原,实际上他只会挥霍享乐,虽临阵脱逃也没免掉一死。 | 
| B.吴士善谈用兵之法,愿辅佐张士诚称霸天下,但他缺乏组织才能,最后身败名裂。 | 
| C.吴士自恃才高,纵论天下形势,深得张士诚重用,但他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得强兵用兵,一战即溃,自己也被俘被杀。 | 
| D.吴士只会自夸,利欲熏心,骗得张士诚信任,但他既不善用人又不善用兵,一上战场就逃跑,“与国朝争雄”的计划成了泡影。 | 
根据原文内容,试翻译下列句子
  ①原句:自高其能 
  ②原句:形势莫便于姑苏  
  ③燕饮其所募士,未尝能将兵也。
阅读下面文字,文成下列各题
 记先夫人不残鸟雀
 苏轼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①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日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②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
 苛政猛于虎,信哉!
 【注】鷇①:kòu ,待母哺食的幼鸟。忮②:zhì ,害,嫉妒。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鸟巢去人太远去:距离 | B.武阳君,恶杀生恶:讨厌 | 
| C.而能驯扰驯扰:顺从 | D.可俯而窥也窥:偷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A.皆巢于低枝多于南亩之农夫 | 
| B.而能驯扰吾尝跂而望矣 | 
| C.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至则更相枕以卧 | 
| D.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 
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
| A.众鸟巢其上 | B.信于异类也 | 
| C.苛政猛于虎 | D.甚于蛇鼠之类也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
 翻译:▲
 (2)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
 翻译:▲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裴仁基,字德本,河东人也。祖伯凤,周汾州刺史。父定,上仪同。仁基少骁武,便弓马。平陈之役,以亲卫从征,先登陷阵,拜仪同,赐物千段。以本官领汉王谅府亲信。谅反,仁基苦谏见囚;谅败,超拜护军。
 李密据洛口,帝令仁基为河南道讨捕大使,据武牢拒密。仁基见强寇在前,士卒劳弊,所得军资,即用分赏。监军御史萧怀静止之,众咸怒怀静。怀静又阴持仁基长短,欲有奏劾。仁基惧,杀怀静,以其众归密,密以为河东郡公。其子行俨,骁勇善战,密复以为绛郡公,甚相委昵。 
 王世充以东都食尽,悉众诣偃师,求决战。密与诸将计。仁基曰:“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世充却还,我且按甲。世充重出,我又逼之。如此,则我有余力,彼劳奔命。兵法所谓彼出我归,彼归我出,数战以疲之,多方以误之者也。”密曰:“公知其一,不知其二。东都兵马有三不可当:器械精,一也;决计而来,二也;食尽求斗,三也。我按兵蓄力以观其弊,彼求斗不得,欲走无路。不过十日,世充之首可悬于麾下。” 单雄信等诸将轻世充,皆请战。仁基苦争不得。密难违诸将言,战,遂大败。仁基为世充所虏。
世充以仁基父子并骁勇,深礼之,以兄女妻行俨。及僭尊号署,仁基为礼部尚书,行俨为左辅大将军。行俨每战,所当皆披靡,号万人敌。世充惮其威名,颇加猜防。仁基知之,甚不自安,遂与世充所署尚书左丞宇文儒童、尚食直长陈谦、秘书丞崔德本等谋,令陈谦于上食之际,持匕首劫世充,行俨以兵应之,事定,然后辅越王侗。事临发,将军张童儿告之,俱为世充所杀。 
 (节选自《北史·裴仁基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便弓马便:熟习。 | 
| B.简精兵三万简:挑选。 | 
| C.以逼东都逼:逼近。 | 
| D.世充却还却:表  示转折。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众归密其孰能讥之乎 | 
| B.王世充以东都食尽引以为流觞曲水 | 
| C.所得军资纵一苇之所如 | 
| D.将军张童儿告之不知东方之既白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仁基为激励士气,把军用物资分赏给部下,却遭萧怀静制止,这使两人的矛盾激化,并最终导致后者被杀,裴仁基本人叛变。 | 
| B.面对王世充的进攻,裴仁基和李密在战术上各有己见,但单雄信等将领支持李密,坚决反对裴仁基的主张,结  果因轻敌冒进带来大败。 | 
| C.裴仁基父子在战败被俘后,凭借自身的骁勇善战,依然享有很高的名望,但由于得不到王世充的真正信任,便企图劫持王世充而效力于越王。 | 
| D.根据文本,可以看出裴仁基性格的多面性:他遇事会“苦谏”“苦争”,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也会因他人的猜忌而采取极端手段。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谅反,仁基苦谏见囚;谅败,超拜护军。
 译文:
 (2)世充以仁基父子并骁勇,深礼之,以兄女妻行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军汜南(驻军) |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做边邑) | 
| C.焉用亡郑以陪邻(赔偿) | D.阙秦以利晋(使……减少) | 
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行李之往来②今日之事何如? | 
| B.①夜缒而出②秦王还柱而走 | 
| C.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②不如因而善遇之 | 
| D.①吾其还也②吾令人望其气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国在战争中曾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晋秦联合围攻郑国的直接原因。 | 
| B.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 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 
| C.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地焦急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 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傲横态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但对“退 秦师”的前因后果做了详细交代。 | 
| D.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 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渐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 
翻译下列句子(9分,每句3分)
 ①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论语·季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