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裴仁基,字德本,河东人也。祖伯凤,周汾州刺史。父定,上仪同。仁基少骁武,便弓马。平陈之役,以亲卫从征,先登陷阵,拜仪同,赐物千段。以本官领汉王谅府亲信。谅反,仁基苦谏见囚;谅败,超拜护军
李密据洛口,帝令仁基为河南道讨捕大使,据武牢拒密。仁基见强寇在前,士卒劳弊,所得军资,即用分赏。监军御史萧怀静止之,众咸怒怀静。怀静又阴持仁基长短,欲有奏劾。仁基惧,杀怀静,以其众归密,密以为河东郡公。其子行俨,骁勇善战,密复以为绛郡公,甚相委昵。
王世充以东都食尽,悉众诣偃师,求决战。密与诸将计。仁基曰:“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世充却还,我且按甲。世充重出,我又逼之。如此,则我有余力,彼劳奔命。兵法所谓彼出我归,彼归我出,数战以疲之,多方以误之者也。”密曰:“公知其一,不知其二。东都兵马有三不可当:器械精,一也;决计而来,二也;食尽求斗,三也。我按兵蓄力以观其弊,彼求斗不得,欲走无路。不过十日,世充之首可悬于麾下。” 单雄信等诸将轻世充,皆请战。仁基苦争不得。密难违诸将言,战,遂大败。仁基为世充所虏。
世充以仁基父子并骁勇,深礼之,以兄女妻行俨。及僭尊号署,仁基为礼部尚书,行俨为左辅大将军。行俨每战,所当皆披靡,号万人敌。世充惮其威名,颇加猜防。仁基知之,甚不自安,遂与世充所署尚书左丞宇文儒童、尚食直长陈谦、秘书丞崔德本等谋,令陈谦于上食之际,持匕首劫世充,行俨以兵应之,事定,然后辅越王侗。事临发,将军张童儿告之,俱为世充所杀。
(节选自《北史·裴仁基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弓马便:熟习。
B.简精兵三万简:挑选。
C.以逼东都逼:逼近。
D.世充却还却:表示转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众归密其孰能讥之乎
B.王世充以东都食尽引以为流觞曲水
C.所得军资纵一苇之所如
D.将军张童儿告之不知东方之既白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仁基为激励士气,把军用物资分赏给部下,却遭萧怀静制止,这使两人的矛盾激化,并最终导致后者被杀,裴仁基本人叛变。
B.面对王世充的进攻,裴仁基和李密在战术上各有己见,但单雄信等将领支持李密,坚决反对裴仁基的主张,结果因轻敌冒进带来大败。
C.裴仁基父子在战败被俘后,凭借自身的骁勇善战,依然享有很高的名望,但由于得不到王世充的真正信任,便企图劫持王世充而效力于越王。
D.根据文本,可以看出裴仁基性格的多面性:他遇事会“苦谏”“苦争”,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也会因他人的猜忌而采取极端手段。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谅反,仁基苦谏见囚;谅败,超拜护军。
译文:                                                               
(2)世充以仁基父子并骁勇,深礼之,以兄女妻行俨。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一)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①,召忽②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③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④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⑤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篇》)
  [注]①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与他争位,杀掉了他。 ②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管仲归服于齐桓公,并当上了齐国的宰相。 ③匡:纠正。 ④衽:衽,衣襟。 ⑤谅:遵守信用,这里指拘泥小的信义、小的节操。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②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2)从上面两段文字看,孔子称赞管仲“如其仁!如其仁!”这是为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1)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2)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3)弑(4)齐君(5),陈子文(6)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 (1)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是楚国的著名宰相。 (2)已:罢免。 (3)崔文:齐国大夫崔杼(音zhù)曾杀死齐庄公,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应。 (4)弑:地位在下的人杀了地位在上的人。 (5)齐君:即指被崔杼所杀的齐庄公。 (6)陈文子:陈国的大夫,名须无。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②犹吾大夫崔子也
(2)阅读上面《公冶长》选段,简述孔子是怎么评价令尹子文和陈文子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注释】 (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奚:什么。 (3)正名:即正名分。 (4)迂:迂腐。 (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6)中:音zhòng,得当。 (7)苟:苟且,马马虎虎。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
②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2)孔子认为治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请简述出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长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津:津,渡口。 (4)执舆:即执辔。 (5)之:与。 (6)辟人:逃避。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②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2)从文中可以看出,对社会现实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不超过15字),而长沮、桀溺的观点(态度)却认为(不超过15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1)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2),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3)。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1)达:通达,显达。 (2)闻:有名望。 (3)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哉,尔所谓达者?
②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2)孔子认为读书人怎样才能通达?(用自己的话回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