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奥斯威辛的风
高洪波
2004年的10月,我独走欧洲,到华沙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切切实实体味到
了波兰人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由来渊薮①。
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明年是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能否到奥斯威辛一看?说诗人兼波兰作协主席马列克沉吟着,翻译胡佩方大姐也没接话茬儿,倒是中国驻波兰大使馆的刘鑫泉参赞痛快,说几天之后他要代表江苏省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去奥斯威辛集中营谈一个合作项目,到时在克拉科夫碰头。
几天时间匆匆过去,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在一位演员的庄园里举行的诗人聚会让我领悟到老欧洲的独特魅力,而”华沙之秋”诗歌节由于是在肖邦公园举行,诗意便愈加浓了几分。
10月18日中午12时30分,我踏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那一天早晨秋雨绵绵,出门还带了伞,及至抵达奥斯威辛,却陡然狂风大作,据翻译胡佩方大姐说,奥斯威辛是个奇怪的地方,参观者常碰到阴雨连绵;她又告诉我要去奥斯威辛我自己去,她可不陪我,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
胡大姐说到做到。奥斯威辛之行,虽然刘参赞同行,但他仅只是”同行”,一到集中营他便独自去拜访馆长,留给我半小时时间,让驾驶员陪我走一圈——驾驶员是个朴实的波兰小伙子,他和我说不明白一句话,所以奥斯威辛留给我的全部是目光所及的印象。
这是一次奇怪而又匆忙的参观,毒气室、焚尸炉、铁丝网、岗楼、绞刑架,还有一个小院子里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在27楼展览馆,我见到里面展出的一幅大照片:妇女和儿童在德军枪口下高举双手,一个小男孩的目光中满是天真和无奈,这一幕极其令人震骇!在焚尸炉,我和一群中学生共同走过,孩子们默默无语,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
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秋风卷起落叶,风中有一种嚎叫和呻吟,在奥斯威辛,这人类为了消灭人类而手造的地狱里,我感到寒意袭人,是噩梦又是现实。真的可能是因为奥斯威辛长眠着100多万遇难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压抑、魇一般的恐怖,以及变幻无常的气候。
风仍在高天咆哮,吹动我的头发,吹动我的衣衫,我不知道这愤怒的风起于何处又生于何时,只感到脚下的土地也在风中战栗,铁丝网和绞刑架在风中摇晃,集中营的游人们,想必心底的风暴更远胜于自然界的狂风罢!
事后,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这样一行文字:”欧洲,一个美丽的深秋的中午,在大群中学生的簇拥下,我走在奥斯威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当天我见到一位叫何敢的中国女留学生,她说曾经陪一个代表团参观过奥斯威辛,然后连续难受了两个月,以后再也不愿去。由何敢联想到在波兰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胡佩方大姐,她们对奥斯威辛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地狱的别称,正像美国副总统切尼在2004年1月27日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论坛上说的:”在欧洲的死亡集中营里,有人犯下了人类所能想象的最严重的罪行。我们必须向下一代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在这里感谢那些将我们从暴政下解救出来的解放者,同时我们必须有勇气阻止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
注释:①渊薮:指事物聚集之处。”我”提出”能否到奥斯威辛一看”的要求时,马列克和胡佩方为什么”沉吟”“没接话茬”?
文章以”奥斯威辛的风”为题有什么含义?作者为什么说”我走在奥斯威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写华沙秋天的美好和写秋雨秋风各有什么作用?
联系美国副总统的讲话,谈谈你对波兰人民”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由来渊薮”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每题2分,共6分)
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达到至善。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雍容大度的仪态,彬彬有礼的行为,庄重诚敬的仪式,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善良宽容的心灵。第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行为规范,礼让包含对自我的克制,对他人的理解,体现以礼待人的尊重,乐群贵和的美德。第三,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然而,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就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礼仪文化教育的优势,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礼仪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对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进行提炼,与友善、和谐、文明、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联系起来进行科学阐释,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同时,通过一些仪式和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使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列关于中国礼仪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追求“向善”,它表现出善良的人性,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和善良宽容的心灵。 |
B.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
C.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能够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 |
D.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礼仪文化可以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 |
B.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让大众接受。 |
C.中国礼仪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密切,中国礼仪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
D.从儒家对中国礼仪文化的诠释来看,儒家已经意识到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有助于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
B.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中国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文化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 |
C.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 |
D.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我们应该通过礼仪文化教育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的落实。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瓷瓶
薛长登
(1)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2)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3)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4)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5)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6)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7)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8)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9)在家里。
(10)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11)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12)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13)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14)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15)能。他说,不一定卖。
(16)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17)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18)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19)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20)太像了 ,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21)是家父。他说。
(22)他人呢?老教授问。
(23)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24)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25)3——30万,他说。
(26)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27)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28)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29)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30)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31)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32)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33)父亲说,可以了。
(34)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35)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36)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37)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38)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39)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40)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41)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42)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43)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44)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45)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46)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
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
E.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
(3)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唐代以来,国家瓜分豆剖,中原板荡尤剧;南方虽小国相望,政权频易,对社会的破坏程度却要小的多。尤其是南唐和西蜀,既因为是南中国主要的经济区,又因为相对的稳定,而成为文艺特别是词体寄生的乐土。这是词体的幸运,却又是词体的不幸。言其幸运,乃指在山河破碎之际,尚有存活的机会。言其不幸,西蜀、南唐此类局促、委顿的偏安小国,很难培养作家宽宏健壮的人格和文风;而南方繁荣的城市、秀美的山川,却往往成为词人消沉或消遣的依托。由此出发,则《花间》、《尊前》,遂多艳情、风景之作,并浸染南方香艳、软弱和柔美的地方文化色彩。词体在南方获得的特殊生长环境,使文人词从幼年起便被诱导入非正统的文化道路,以艳俗的姿态与传统诗文分道扬镳,这种畸形发展使其日后回归康庄大道、恢复健全体格的努力,变得格外艰难。至于两宋,则可看成词体康复的整个疗程;偏偏赵宋既崇文厚士又鼓励享乐,南方文化中的消极一面遂得以在赵宋帝国继续蔓延。
但是,正因为国家的积弱,才有了变法图强的开路先锋;正因为政治斗争的激烈持久,才有了饱受人生风雨的赤子大人;正因为国家的衰败覆亡,才有了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正因为醉生梦死的颓靡风气,才有了慷慨歌吹的仁人志士。倘若没有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赤子荩臣的高才捷足,没有李纲、辛弃疾等文韬武略之士的失意赍恨,赵宋词坛仍将满是樱唇莺歌的南方女子、烟水迷濛的南方景致、柔媚艳丽的南方风情。如此说来,建炎南渡后进入成熟期的南方文化,竟成为一种具有自我救护并更新“系统工作程序”功能的文化类型;词体从中涅槃,再获新生。借助国家政治的剧变,词体在南宋全面成熟,体魄渐壮,既不弃艳俗题材,也日重庄雅内容,表现功能终于略等诗文。同时,因为有了词体的新生,有了不断丰富的庄重题材内容,有了日益强壮的体制风格,那些沿袭或坚守晚唐五代题材风格的词作,才同样赏心、悦目、利吻、顺耳,成为宋词题材、风格多样化的有机组成。
随着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特别是南宋偏安江左,南方人才日益繁盛,最终远远超过北方,与此相应,南方词作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北方,于是宋词的题材和风格也就日显南方特色了。以建炎南渡为契机,南人的轻捷聪敏、温和细腻与北人的庄重贞刚、慷慨悲壮,终于在更深层次上相互结合,南人兼具北性,北人兼具南性,殊途同归,使南、北双方词人在取材上趋于一致。而南渡后共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背景,则在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广大词人取材的南方性。
综上所述,宋词乃是在不断更新的南方文化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建炎南渡后形成的新型南方文化,不但使南方词家积极尝试各种题材类型,也拓宽了北方词家的取材范围,创作出许多既富时代气息又有南方文化特色的作品。在宋词“题材类型多样化”、“情志一体化”文体功能的实现过程中,新型南方文化建功甚伟。
(节选自《论宋词题材演进的新型南方文化背景》,有删改)下列关于“南方文化对宋词的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方繁荣的城市、秀美的山川极易作为文人消沉或消遣的依托,进而使词作浸染南方香艳、软弱和柔美的地方文化色彩。 |
B.南方特殊的环境使词体畸形发展,词逐渐脱离正统的文化道路,从而形成与传统诗文迥然不同的艳俗的姿态。 |
C.建炎南渡后南方文化进入成熟期,词体全面成熟,体魄渐壮,既不弃艳俗题材,也日重庄雅内容,表现功能远胜诗文。 |
D.随着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特别是南渡后共同的自然环境的生活背景,在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宋词取材的南方性。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宋以来,国家四分五裂,总体而言,北方动荡尤为剧烈,而南方政权虽然频易,但对社会的破坏程度要小得多。 |
B.两宋虽可看成词体康复的整个疗程,但赵宋既崇文厚士又鼓励享乐,所以宋词中带有很多南方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
C.南宁偏安江左,南方人才日益繁盛,最终远远超过北方,并且更加重视宋词的创作,宋词的题材和风格也就日显南方特色了。 |
D.建炎南渡是南人和北人在更深层次上相互结合的契机,南人与北人性格互渗,使南、北双方词人在取材上趋于一致。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方独特的经济基础和政治风貌,使其成为文艺特别是词体寄生的乐土,这是词体的幸运,却也是词体的不幸。 |
B.南方文化影响下的文人词步入非正统的文化道路,呈现畸形发展状态,使其日后很难恢复健全体格、回归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 |
C.国家政治的剧变使词体有了新生的机会,使宋词拥有了不断丰富的庄重题材内容和日益强壮的体制风格。 |
D.建炎南渡后形成的新型南方文化在宋词“题材类型多样化”“情志一体化”文体功能的实现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傅斯年,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傅家是山东西北一带的名门望族。明末清初,傅家出了一个傅家出了一个傅以渐,殿试一甲第一名,成为清王朝开国第一名状元。傅以渐以后,傅家举人、进士辈出,书香门第一直维持到清朝末年。
到傅斯年的祖父傅淦时,家境出现衰落。傅斯年的父亲傅旭安,任山东东平龙山书院院长。1904年(光绪三十年),殁于任所,时年39岁,当时傅斯年先生9岁,其弟斯巌7个月。上有老(傅斯年的祖父母)下有小(傅斯年兄弟二人),一门生活全靠傅斯年的母亲李太夫人操持。幸赖父亲傅旭安的众门生,聚资生息供一家生计之用。
傅斯年虽然出生在世代官宦书香家族,但他幼年时期,却是过的清苦生活。青少年时代的穷苦生活,使他能比较深刻地理解社会,理解世事人情。从6岁到9岁,傅斯年在离他家不远的一个私塾读书。10岁到13岁,在东昌府立小学堂读书。这七八年里,都是白天去学校,晚上由祖父在家课读。祖父、母亲对傅斯年读书都是严格要求,加之傅斯年天资聪颖,勤奋努力,在11岁时就通读了《十三经》。
1908年的冬天,13岁的傅斯年跟随父亲的学生中了进士的侯延塽去天津,考入天津府立中学堂读书。在校4年,1913年(民国二年)夏,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升入本科,1919年北京大学毕业。
在北大的几年,是傅斯年思想大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学术界有权威、有影响的大师是章太炎。他的大弟子刘师培、黄侃都在北大教书。他们都很器重傅斯年,希望他继承章太炎学派的衣钵;傅斯年读的是古书,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最初也是崇信章氏的一人”。1916年11月,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先后聘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到校任教。傅斯年接受胡适的思想教育,尽弃旧学,接受新说。在北大创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他参与了五四运动,他自己说:“五四那天上午我作主席,下午扛着大旗到赵家楼。打进曹汝霖的住宅。”
北大毕业后,傅斯年考取山东官费出国留学,先到英国,入伦敦大学,学习的学科有心理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1923年由英国去德国,入柏林大学,修习物理学和比较语言学。
傅斯年于1919年冬出国,1926年冬回国,先后在英国、德国留学7年。从他学习的学科看,涉及的面是比较宽的,而且多属自然科学,没有历史学。但从傅斯年已有的深厚的中国文史知识基础上来评价,就知道留学对于他后来对中国传统文史的整理是有好处的。他所要学的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正像他的朋友罗家伦所说:“他有了许多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又回头发现了他自己曾经储藏下的很丰富的中国历史语文的知识,在此中可以另辟天地。”罗家伦述说他们“这群人的学术心理”里,有一种“先博后专的风气。因为当时大家除了有很强的求知欲外,还有想在学术里求创获的野心,不甘坐享现成,要想在浩瀚的学海之中,另有会心,‘成一家言’”。我想,我们完全可以从罗家伦的话里理解傅斯年在欧洲求学时学得如此宽博的原因。他是在求治中国学问的理论和方法。我们没有材料说明他在德国学历史,但知道他读书很博,他一定也读了一些历史学的书,他的“史料即史学”思想就是从当时风行德国的兰克学派接受过来的。
1926年冬,傅斯年回国。先返乡里省亲,随后即去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授。他担任文学院院长,还兼任历史、国文两个系的系主任。同时还创办了语言历史研究所。
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傅斯年应聘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他襄助院长蔡元培先生筹划院务。院内一切制度的确立和各种方案的制订他都贡献了不少意见,后来中央研究院的发展扩充,他有很大的功劳。”
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1928年年度报告书中说:“中央研究院设置之意义,本为发达近代科学,非为提倡所谓固有学术。故如以历史语言之学承固有之遗训,不欲新其工具,益其观念,以成与自然科学同列之事业,即不应于中央研究院设置历史语言研究所,使之与天文、地质、物理、化学等同伦。今者决意设置,正以自然科学看待历史语言之学。”又说:“此虽旧域,其命维新。材料与时增加,工具与时扩充,观点与时推进,近代欧洲之历史语言学,其受自然科学之刺激与补助,昭然若揭。以我国此项材料之富,欧洲人为之羡慕无似者,果能改从新路,将来发展,正未有艾。”
歪打正着,傅斯年在欧洲广学自然科学且有“迷途不返”之势,到头来却为他回国后收拾旧业,为他在历史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开扩了新道路。
自1928年始,傅斯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一直到1950年去世。在大陆期间,他曾兼任许多职务,其中有: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33年),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1933年),代中央研究院干事和总干事(1937年),北京大学代理校长(1945年秋)。1946年胡适由美回国,他才卸去代理北大校长职务。1947年6月,赴美养病。1948年上半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8月由美回国。冬天,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台湾。1949年1月,就任台湾大学校长。1950年12月20 日晚11时20分,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4岁。
【相关链接】
胡适对傅斯年可以说是相知最深的人。他对傅斯年的品性和才能曾有如下一段评论,他说:“孟真(傅斯年的字)是人间最稀有的天才。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他能作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有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他的情感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这都是人世最难得合并在一个人身上的才性,而我们的孟真确能一身兼有这些最难兼有的品性与才能。”(胡适为《傅孟真先生集》写的《序》)
(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可以看出,傅斯年是一个读书极为勤奋的人,涉猎广泛,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养,还是出国留学经历,都反映了他“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
B.傅斯年在欧洲广学自然科学且有“迷途不返”之势,到头来却为他回国后收拾旧业,为他在历史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开扩了新道路,完全是他歪打正着的结果。 |
C.对傅斯年来说相知最深的胡适,既是良师也是益友,其评价傅斯年的十个“最”,可以说是对至情至性傅斯年的最好诠释。 |
D.文中通过傅斯年表述自己扛大旗到赵家楼这件事,展现了五四运动中一个性格刚直、爱憎分明的爱国青年学生形象。 |
E.文章从多方面叙述了傅斯年先生的种种轶事,客观而全面地反映了傅先生的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
(2)文本有多处引用,请找出其中三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简要分析傅斯年在学术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方面?
(4)请结合文本,简述傅斯年的哪些学术品质在今天还有积极意义,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送给姐姐的礼物
汲水县城的石榴巷里有个叫文杰的小青年,父母几年前相继去世,一直和姐姐文梅相依为命在一起生活。
文杰十九岁那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榜上无名。姐姐拉着他的手,说:“文杰,再复读一年吧,姐支持你,说不定你明年就能考进一所名牌大学呢。”文杰握着姐的手,使劲地摇了摇头。他深知姐姐这几年支持他上学的艰难,姐在一家效益不好的纺织厂上班,每月不足300块钱的收入维持着姐弟俩的生活。为了自己在学校安心学习,正该打扮自己的姐姐省吃俭用,没穿过一件好衣裳,更别提什么化妆品。姐不小了,和朋友谈了几年,该组成自己的家庭了,原本准备去年结婚的,因为他参加高考把婚礼推到了今年。
文杰固执地拒绝了姐姐要他再复读一年的好意。一连几日,文杰去寻找打工的地方,下决心要靠自己的收入养活自己,用挣来的钱在姐姐婚礼前送给姐姐一份厚重的礼物,文杰跑遍了整个城区,辗转几日,终于在城里一家装修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
可在这家装修公司干了将近一个月,人家嫌他手脚笨把他辞了。文杰茫然地徘徊在大街上,离姐结婚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如此下去,靠什么去买一份送给姐姐的礼物啊?
文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铤而走险的。这天傍晚他犹豫着走进一家收拾得挺干净的饭馆,用身上剩下的几块钱要了一碗拉面。吃饭时他看见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人在柜台前付款时耍阔似地从兜里甩出一叠崭新的票子,文杰的眼绿了,接着他哭了,自己要是有这么多钱多好啊,就可以了却送给姐姐一份厚礼的愿望了。几年来,姐姐像母亲一样呵护自己,要是连一件礼物都不能送给姐,还算什么男子汉啊!”
文杰就是这时候蹦出了那个想法。他撂下饭碗,跟踪中年人走出了饭馆,在那个人走进一处阴暗的胡同时,文杰扑了过去。然而,钱没抢成,他反而被送进了看守所,因抢劫罪被判了三年徒刑。
文梅泪如雨下,她后悔没能说服弟弟去学校复读,后悔没有对弟弟尽到责任。她在父母的墓碑前大哭一场,请求父母的在天之灵原谅她。
文梅去监狱看弟弟。接见室里,文杰淌着满脸忏悔的泪水,想到姐姐的婚礼日期快到了,抽泣着说:“姐,我对不起你,真的对不起你,辜负了你的期望。我本来是想在你结婚前给你买一份礼品的,现在买不成了。姐,你婚礼快到了,弟弟只有在心里向你祝福了。”文杰说着,脸上的泪水哗哗哗哗流得更快。
文梅攥着文杰的手,使劲地摇着头。说:“姐把婚礼推迟了,姐没有理由在这个时候离开你,离开这个家,姐没有对你尽到心,姐要等你出来的时候才考虑婚礼的事。”
文杰惊异地看着眼前的姐姐,他的心针扎一样地疼,没有想到姐又推迟了婚期,姐26岁了呀!他哀求姐姐:“姐,你不要这样,不要这样行不行,我又连累了你,我对不起你!姐,你这样,人家还等你吗?”
姐攥着他的手,泪水在秀气的脸上像溪流一样地流,“文杰,你这个样子,姐能有心思结婚吗?他如果真心对我,会等我的。”
文杰要给姐姐下跪了:“姐,我求你了。”
文梅紧紧地拉住了他:“弟弟,好好改造,不要再说了,姐相信你会提前释放的。姐等你出来,在你出狱的那天,姐举行婚礼。”
姐走了,文杰一步三回头地看着姐姐的身影逐渐消逝。
文杰记住了姐的话。他劳改的地方是一家工艺厂,他学会了使用电脑,学会了电脑设计,他设计的一套技术管理程序被应用到企业管理之中。文杰受到表扬,被记功,被减免刑期。
文梅隔一段去看一次文杰,有时和她的男朋友一起去,每次文杰都会告诉姐姐他进步的消息。文梅说:“文杰,这就是你送给姐姐的最好礼物。”姐拉着他的手,抚摸着他的头,总会淌下不知是激动还是心疼的泪水。文梅说:“文杰,他答应了我,就在你出狱的那天我们举行婚礼。”
由于文杰出色的表现,三年刑期变成了两年。文杰出狱的日子是这年的国庆前夕,汲水县城被妆扮得格外亮丽,到处充满喜庆的气氛。一辆小车把文杰接回家的时候,几辆披红戴彩的小车站在石榴巷里。文梅身着婚纱站在门前等他,显得非常漂亮。文杰静静地看着姐姐,他觉得姐姐太美了,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他的脸上又淌下了泪水,他大声地喊着:姐姐,姐……”举着一把红艳的鲜花向姐姐奔去。
(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4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形象塑造鲜明生动,情节发展一波三折,细节及环境描写生动逼真,使小说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 |
B.父母去世后,姐姐实际上承担起了家长的责任,除了照顾弟弟生活起居,还努力供弟弟读书,因而耽误了自己的终身大事。文中姐姐几次推迟婚礼的情节设置不仅使小说主题更突出,还让文章更具可读性。 |
C.小说描写文杰看见中年人甩出一叠崭新票子,“眼绿了,接着他哭了”,这个细节描写生动地体现了文杰见钱眼开、流露出贪婪的欲望和痛恨自己赚钱无门的无奈与沮丧。 |
D.小说在表现文杰为了给姐姐婚礼送一份厚礼铤而走险抢劫中年人时,写他“扑了过去”、“然而,钱没抢成,他反而被送进了看守所。”这个情节写得太粗略简单,如果再描写具体,比如他如何扑上去,如何与中年人拉扯,如何强行去掏中年人包里的钱等,多用一些动词、形容词,小说会更加生动且富有表现力。 |
E.小说以“礼物”为线索,写文杰为给姐姐准备一份像样的结婚贺礼,万般无奈之下去抢劫而入狱,后再监狱的教育与姐姐的安抚与鼓励之下,因表现优异提前出狱的故事,不仅体现了姐弟两人深厚的手足之情,同时还告诉我们,人犯了什么错误,亲人不离不弃的关怀与鼓励有多么的重要。
(2)文中多次写到文杰“哭”或“流泪”这样的情节,请在文中找出相应内容并简要分析其内涵。
(3)小说中文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4)儒家先贤孟子曾说“人性本善”,而另一代表人物荀子则提出了与之完全相反的观点“人性本恶”。对此你怎么看?请以小说中的人物文杰为例做具体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