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苏联何时完全解体?完全解体的标志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宋为科举盛世,取士人数众多。南宋时期,士人受命选官往往“十余年不成一任”,时人有“寒士改官,视为再第”之叹。南宋立国江南,经济文化发达,士人择业更加多元化,除了读书做官,开馆讲学,还可以做胥吏、做塾师,“医卜、星相、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摘编自[南宋]袁采《袁氏世范》等

材料二:安徽桐城县的方氏家谱记载了一位明代士人的晚年乡居生活:“晚筑桐川会馆,从游者益众。于是酌礼俗之宜,定丧祭诸议,正人伦而易风俗。公虽负重望,而家居不交世事,值岁饥,籴谷为食以赈,上书有司,劝修预备仓,行常平法,至今赖其利。”

——摘编自光绪《桐城桂林方氏家谱》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宋士人择业多元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士人在乡村社会的表现,并简析其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图1、图2分别是中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中期印度重要城镇分布示意图。

——根据张芝联、刘学荣《世界历史地图集》绘制

材料二:1900年,印度只有略高于总人口10%的人生活在城镇中,城市化水平不仅落后于西方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进入20世纪以后,印度城市化呈现出较快发展势头。尤其是独立以后,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到1997年,印度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27.3%。不过,制造业的就业增长率普遍不及城市人口增长率,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很多居民生活在低矮脏乱的棚户区。此外,印度各邦之间城市化水平相差很大,西部和南部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印度政府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例如,从1951年开始,印度对大城市新建工业或扩大工业规模实行许可证制度,鼓励发展小型工业,支持在小城市或农村地区建设国有工业企业,并大力建设新城。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印度城市化进程中的许多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改编自俞金尧等《城市发展和经济变革》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度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以后印度城市化遇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展中国家对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9~1950年,中央发文,确定每年的10月1日为国庆节,在首都及各大行政区中心城市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其他重要城市举行群众游行,并对国庆纪念活动的内容、庆祝方式进行了具体安排。

1950年,第一次国庆典礼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界群众一道观看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各大城市也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此后,阅兵、群众游行成为国庆活动的主要内容。

1951年,来自苏联、东欧国家及部分西方国家的三百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文化部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唱祖国》等为国庆节主要演唱歌曲。

1953年,中央决定,国庆期间地方不再举行阅兵式,只进行群众游行。

1959年,中央发文,明确了当年的国庆口号和宣传重点。相关部门出版了一大批介绍新中国成立10年来主要成就的中外文图书、纪念画册。

1960年,中央对国庆纪念活动进一步规范,取消阅兵式,群众游行与之前保持相近规模。此后,基本形成“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的惯例。

1965年,来自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苏联政府没有派代表团参加。

——改编自张泽宇、岳思琪《1944~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述论》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49~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顺治十六年(1659),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南怀仁来华,任职于清朝天文历法机构钦天监。南怀仁经常出入宫廷,为康熙帝讲授西学,还奉旨制造火炮。他在以往天主教士著作的基础上,编纂了《穷理学》一书。该书共六十卷,将17世纪欧洲流行的逻辑学教材《亚里士多德辩证法大全疏解》纳入其中,阐释了知识的等级和分类,展现了以逻辑学贯穿诸学科的西学知识体系。从无穷、分数、公约数等数学概念,到赤道、五洲、经纬度等地理问题,该书涉及自然科学的各方面知识。南怀仁还借鉴宋明理学“格物穷理”之说,创造性地使用了许多名词术语。例如,今天通用的“科学”“理论”和“实用”,被他译为“致知”“致明”和“致用”。因清朝有天主教禁令,该书删除了与传教相关的概念和提法。

康熙二十二年(1683),南怀仁将《穷理学》进呈皇帝。康熙帝认为该书内容荒谬不堪,不予刊印。此后书稿散佚民间,几乎被世人遗忘。康熙帝曾说:“赞美天王(主)之西教,与中国教化原不相容。唯西教士能通晓科学,故国家起用彼等,臣民当深体朕意。”南怀仁最终官至工部右侍郎,这是明清时期来华传教士所获的最高职衔。康熙二十七年(1688),南怀仁病逝于北京。康熙帝下旨表彰,谥号“勤敏”。

——改编自郑天挺《清史》、肖朗《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史上的<穷理学>》等

(1)根据材料,概括《穷理学》内容的特点。

(2)根据材料,围绕南怀仁和《穷理学》,以“人·书·命运”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

(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下材料摘自1933年3月8日《红旗周报》刊登的中国共产党纪念巴黎公社的相关文章。

材料一:今年国际无产阶级纪念巴黎公社,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机中举行的……因此今年巴黎公社纪念的意义,是更加重大,而学习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以及苏联无产阶级的伟大的历史创造是更加迫切了。

材料二:动员党、团、工会及一切群众组织到广大的群众中,经过各种集会、演讲和刊物宣传巴黎公社的意义与教训,并使这一宣传与拥护中国苏维埃,揭穿国民党投降帝国主义紧密地联系起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谈谈对“特殊的历史时机”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中国共产党纪念巴黎公社的活动对当时中国革命的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