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 玻璃棒在中学化学实验中一般有如下三种用途:搅拌、引流和蘸取溶液。下列实验中至少用到其中两个用途的是         (填代号)。
①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②硫酸铜晶体里结晶水含量的测定
③用硫酸铜晶体和氢氧化钠溶液制取氧化铜 ④测定某溶液的pH
⑤从草木灰(主要成分碳酸钾)中提取钾盐 ⑥浓盐酸与浓氨水相遇发烟
(2)某天然碱的化学组成可能为aNa2CO3·bNaHCO3·cH2O (a、b、c为正整数),为确定其组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取少量天然碱样品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在试管口有液体生成,该液体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能否说明样品中含结晶水,试简述理由                                                          

科目 化学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草酸与高锰酸钾在酸性条件下能够发生反应,现用4 mL 0.001 mol/L KMnO4溶液与2 mL 0.01 mol/L H2C2O4溶液,研究不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改变的条件如下:


组别
10%硫酸体积/mL
温度/℃
其他物质
I
2 mL
20

II
2 mL
20
10滴饱和MnSO4溶液
III
2 mL
30

IV
1 mL
20
1 mL蒸馏水

(1)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该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3)如果研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使用实验I和Ⅱ;如果研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使用实验(用I~IV表示)。
对比实验I和IV,可以研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IV中加入1 mL蒸馏水的目的是

下图是实验室利用无水乙醇、冰醋酸和浓硫酸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装置。试回答:

(1)乙酸分子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试管乙中饱和Na2CO3溶液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用____________的方法把制得的乙酸乙酯分离出来。

实验室制取乙酸丁酯的实验装置有如右下图所示两种装置供选用。其有关物质的物理性质

如下表:


乙酸
1-丁醇
乙酸丁酯
熔点(℃)
16.6
-89.5
-73.5
沸点(℃)
117.9
117
126.3
密度(g/cm3)
1.05
0.81
0.88
水溶性
互溶
可溶(9g/100g水)
微溶

(1)制取乙酸丁酯的装置应选用_______(填“甲”或“乙”)。不选另一种装置的理由是
(2)该实验生成物中除了主产物乙酸丁酯外,还可能生成的有机副产物有(写出结构简式):
(3)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为提高1-丁醇的利用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4)从制备乙酸丁酯所得的混合物中分离、提纯乙酸丁酯时,需要经过多步操作,下列图示的操作中,肯定需要的化学操作是__________(选填答案编号)。

(5)有机物的分离操作中,经常需要使用分液漏斗等仪器。使用分液漏斗前必须;某同学在进行分液操作时,若发现液体流不下来,其可能原因除分液漏斗活塞堵塞外,还可能

“酒是陈的香”,就是因为酒在储存过程中生成了有香味的乙酸乙酯,在实验室我们也可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乙酸乙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制取乙酸乙酯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在大试管中配制一定比例的乙醇、乙酸和浓硫酸的混合液的方法是:
(3)浓硫酸的作用是:①;②
(4)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主要作用是
(5)实验中加热小试管的目的是:①;②
(6)装置中通蒸气的导管要插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不能插入溶液中,目的是
(7)若要把制得的乙酸乙酯分离出来,应采用的实验操作是

某实验小组同学为了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1: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
①先连接好装置,检验气密性,加入试剂;②加热A试管直到B中品红褪色,熄灭酒精灯;
③将Cu丝上提离开液面;
(1)能够证明铜与浓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的现象:
(2)在盛有氯化钡溶液的C试管中除了导管口有气泡外,无其他明显现象,若将其分为两份,分别滴加下列溶液,将产生沉淀的化学式填入下表相应位置。

滴加的溶液
氯水
氨水
沉淀的化学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其中SO2显示还原性的离子方程式:
(3)熄灭酒精灯后,因为有导管D的存在,B中的液体不会倒吸,其原因是:
(4)将SO2气体通入含有n mol Na2S溶液中,溶液中出现黄色浑浊,试分析该溶液最多能吸收SO2气体mol。(不考虑溶解的SO2)。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