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在他所著的《学校》里指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这说明他
①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君和臣
②主张推翻君主专制
③主张学校拥有对执政者的监督权
④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思想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与此对立的哲学观点是
A.心即理也 | B.意之所在便是物 |
C.吾心之能作者为所 | D.尽器则道在其中 |
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三者的共性是
A.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
B.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
C.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
D.都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
众多的矛盾舛错交结而又此起彼伏,由此带来的重重忧患冲淡了上一代帝王留下的文字之禁,也使天下事日益迫近地成为士人的切己之事。随后,“世风和士风都明显地发生了变化”。这一次的变化是
A.知行合一思想 | B.经世致用思想 | C.民主启蒙思想 | D.工商皆本思想 |
李贽自称“异端”,对封建正统思想关于李贽思想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与道学家的思想相同 |
B.实际上是一种突出个性解放的思想 |
C.是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流派 |
D.是资本主义经济在思想领域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