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随着全球人口的剧增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全球气候日益恶化严重,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这促使人们开始反思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了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少碳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共识,并为被人们普遍接受。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我国某市提前洞察了这一趋势,在发展低碳经济理念的指引下,率先布局,结合自身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新能源、改进电力技术、创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材料中“低碳生活”的形成和影响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2)简要分析材料中“某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3)请分别从观念和行动两个方面为“低碳生活”草拟两条倡议,并写出相应的哲学依据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过去十年,尽管浙江民营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区域发展也比较快,但是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较难经受国际经济的外部冲击。例如浙江制造业迅速壮大,但另一方面浙江民企大多数只注重制造业的制造环节,对于价值链更高的另两个环节——处于制造业前端的研发和设计处于制造业后端的品牌营销,没有充分的重视。有人认为浙江企业能够依靠廉价要素的低成本维系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就没有必要花大力气自主创新。
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评析。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 我国就业形势一方面就业难,另一方面用工难。这“两难”是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困惑。能否清除认知障碍,平衡利益矛盾,决定着政府、企业和劳动者能否和谐共“舞”。
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就“两难”问题的解决,谈谈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如何和谐共“舞”?(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2008—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及其增速情况图

材料二“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为此,2013年1月下旬,习近平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或问题。(4分)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消费观的有关知识分析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流行词,往往反映着这个国家的脉动。中国梦,这一意涵深刻的语汇,叩动中华儿女的心弦,激发无数心灵共鸣。
材料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不同场合都谈到“中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1) 习主席谈论的“中国梦”充满哲理的光辉,请分析上述材料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2)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为什么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精神。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只有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化为美好现实。(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知识,说明中国梦要依靠人民来实现的哲学依据。

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要受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制约。
运用经济生活,结合我国发展农业的政策,完成下表。

政策
理由
举例
用现代科学技
术改造农业
提高农业产量、质量、效益关键
靠科技进步.没有科技创新与应
用就没有现代农业,

用现代产业体
系提升农业

某县围绕“稳根、优果、兴牧”的产业
结构调整思路,积极发展果业、奶畜
业·设施农业、劳务输出四大特色产.
业.
用现代经营形
式推动农业

我国新产生的各种农业协会和各种
农业合作社.
用培养新型农
民发展农业

某地政府积极组织科技、文化、医疗
三下乡活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