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以贮藏30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运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南州六月荔枝丹》对本段文字在说明荔枝的贮藏期时使用“左右”一词,有不同的看法,正确的说法是( )
A.用得不准确:“经研究证实”的东西,应是精确的,不能用“左右”这样模棱两可的语言。 |
B.用得不准确:“左右”表示估计,与“经研究证实”相矛盾。 |
C.用得准确:“左右”表示的意思是即使按照科学方法贮藏,其贮藏期也是浮动而不能完全确定和划一的,这是客观规律的准确反映。 |
D.用得准确:因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荔枝的变质有先有后,贮藏期自然不同。 |
对本段引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的作用分析较为恰当的一项是 ( )
A.文章引用此诗呆仅说明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性,而且嘲讽了唐明皇、杨贵妃奢侈腐化的生活,增强了文章的沉重感、历史感和说服力。 |
B.此诗意在借进奉荔枝一事,嘲讽李隆基、杨玉环奢侈腐化的生活,与荔枝的特性毫无关系。 |
C.此诗所反映之事,单与荔枝有关.但毕竟没有说明荔枝的特性,只是学加文章的文学性罢了,显示了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
D.引用古诗,意在于今,不仅证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性,嘲讽唐明皇、杨贵妃奢侈腐化的生活,而且激励今人“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造福人民。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城市里的蟋蟀
吴丹红
和城市站在一起,也就渐渐远离了自然。“唧……唧……唧……”,那曾经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天籁似已远去。我已无法解读弥漫着欲望泡沫的城市生活,内心总处于无边的焦虑与渴望之中。
不记得有多久没有数过星星了,抬头望天俯身看地的感觉似乎已经离我好远好远了。站在阳台上,隔着那些被几何化的不锈钢防盗网,望着被分割成俄罗斯方块般的世界,看着闪烁的霓虹灯和过往匆匆的都市人,我总觉得有一个声音在召唤着我。
那是童年时的那只蟋蟀的声音。
儿时,在外婆家。“唧……唧……唧……”的虫鸣声似乎成了乡村每晚必定上演的歌剧,蟋蟀们如矜持羞涩的少女,又如风度翩翩的绅士,不用伴舞,不用伴奏,只是清唱,顶多来个小组唱,就这么简简单单,却和着泥土的气息,唱出了自然与生命的真谛。
外婆不知从哪里给我捉来了一只蟋蟀,我把它养在一个花盆里。一次,邻居小姐姐把她的蟋蟀放在我的蟋蟀身边,我们用枯树枝轻轻撩拨。忽然,两只蟋蟀大战了起来。几个回合之后,小姐姐的那只败下阵来,我的那只却是一副得胜将军的模样。我们为蟋蟀的精彩表演啧啧称赞。后来,我在作文中常常写到那只蟋蟀,老师说我的作文中充溢着一种乡情。
我的童年就这样在蟋蟀的吟唱声中度过。后来我还是被带进了城市,带进了贴着红白蓝瓷砖的高楼,带进了有空调有电脑有俄罗斯方块游戏,却没有泥土没有草丛没有蟋蟀的房间……
在城市,我习惯了这种俄罗斯方块般的生活。早出晚归,步履匆匆。
不知何时起,我学会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学会了“防人之心不可无”,学会了冷眼旁观,学会了猜疑与妒忌……那只承载着我童年欢笑的蟋蟀,早已被压在了心底。也许,是我把它给遗忘了。前不久,我在一个商店里看到有竹制的或塑料制的蜻蜒、蟋蟀卖,便兴冲冲地买回了一对塑料蟋蟀,把它们放在一个塑料花草丛中。后来,我在网上看到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我想我应该记得童年的那只蟋蟀,可是它却无处可寻。我在俄罗斯广场中感到一阵茫然和悲哀。
我那童年的可爱的蟋蟀,你在哪儿?
“唧……唧……唧……”,也许是因为过度的思念,我竟然有些幻听,仿佛当年那只蟋蟀在我耳边低吟,释放出一种平和的伤感,是的,它在为我现在的寂寥而伤感。我知道我无法寻觅它,因为那只是幻觉。我却仍然探头往窗外搜索。窗外很眩,有红绿灯,有汽车尾气;窗外很吵,有人在蹦的唱K,有人在猜拳行酒,也许这些都是城市应该有的声音吧。闪烁的霓虹灯尽情地展示着城市的繁华与躁动不安,一如千娇百媚的舞女。难怪贾平凹会说:“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楼顶上的激光柱不停地旋转着,它在扫射着城市的夜空;波音777、空中客车在不停地起降。激光柱、客机的灯光让月光星光都暗淡无光。生活的节奏在各种各样的挑战中不断地膨胀,不断地加快,喧嚣的环境、乏味的生活、残酷的竞争使我们烦躁不安。我要将自己藏在哪里,才不至于被这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淹没?
没有人告诉我,只有暗淡的月亮对我凄然一笑。
我到底还是惦记起那一只蟋蟀了。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中会有我们的蟋蟀吗?在这里,我的蟋蟀已无处躲藏。它逃离了不属于它的方格,逃离了充盈着欲望泡沫的城市。而我却站在原地,无法跳出俄罗斯方块。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处处唱歌/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比最和谐的音响更和谐/凝成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萤火/变成鸟/是鹧鸪/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我知道我的蟋蟀不是流沙河的那一只,但他的诗还是引起我深深的共鸣。也许,每个城市人心中都有一只蟋蟀。城市人,你找到了心中的蟋蟀了吗?文中说“我想我应该记得童年的那只蟋蟀,可是它却无处可寻,我在俄罗斯广场中感到一阵茫然和悲哀”,这里的“茫然和悲哀”有怎样的内涵?
作者在文中为什么用了大量笔墨写儿时听蟋蟀、斗蟋蟀的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乡愁,是城市人一种共同心理。有人认为这是现代人精神家园失落所致,有人认为这是无病呻吟。你是怎样看的?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王 澍
回顾近二十多年来的历史,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现在看起来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西欧,根本不是当年我们从电视图像上看到的那种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但是,发现这一点时已经有点晚了。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大部分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别说和欧洲比,就是和“没有历史”的美国比也要短得多。
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太破旧了”,非拆不可。
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把苏州切一块放到皖南山区的农村,或是把皖南农村的一部分放大挪到苏州,几乎是一样的。
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的很多“闪光点”,但是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受到破坏,除了在最不讲究建筑文化的地方——农村里尚有遗存,在城市中大都已经中断了。
城市之魅力,不是来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来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拆除与否的依据。前几年发生的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当时的说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种思路左右了我们城市保护工作很长一段时期。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都把它们忽略了。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
(选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1—5期,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第12题5分,选对一个选项得2分,两项全对得5分,多选不给分)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近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喜欢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失去了本应有的自我个性。 |
B.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这是地方决策层盲目追赶的心态而造成的。 |
C.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超越现代建筑技术。 |
D.文中所说的“城市记忆”是指城市里曾经出现过的人与事。 |
E.中国要建设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在城市建设方面不能简单地追求高楼林立的现代化,而应该注意保卫城市的传统,城市建筑要体现文化差异。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直接证明“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的是( )
A.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完美的古代建筑。 |
B.百年的砖千年的土,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还可以看到用夯土技术建造的“土房子”。 |
C.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 |
D.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 |
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结合文意,指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哪些“闪光点”。 (4分)
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该如何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4分)
《关汉卿》台词(节选)
叶和甫 刚才这个戏(指《窦娥冤》)是写的哪个朝代的故事?
关汉卿 也没有确定是哪个朝代,也许是汉朝的吧。你知道汉朝东海地方有一个孝妇被东阿太守给冤杀了,后来那地方三年没下雨。
叶和甫 直到于公治狱,把这个案子给平反了,这才下雨,对不对?事隔一千多年了,你还这么兴奋,不是太替古人担忧了吗?
关汉卿 可是这样的冤狱现在还在重复着哩。
叶和甫 哈,帘秀告诉我,你对朱小兰一案很抱不平。
关汉卿 对,每一个有良心的人都要为她不平的。
叶和甫 是啊,街头巷尾,议论纷纷。何况你这样多情的文人呢?不过别人尽管会议论去,你可千万别写。《关汉卿》是现代剧作家 的作品,是 剧。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了出剧中人叶和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窦娥冤》一剧的材料来源是什么?
答: 。为什么“事隔一千多年了”关汉卿对汉朝东海孝妇的冤案还这么兴奋?
答: 。
《窦娥冤》第三折一开场的环境描写,虽为简笔勾勒,却历来为读者称道。此文中②处,作者认为用来造足“震撼人心的悲剧气氛”的是( )。
A.鼓、锣、拍板、笛等乐器 |
B.监斩官的上场 |
C.行刑付斩前的阴森恐怖。 |
D.监斩官的上场,行刑付斩前的阴森恐怖,鼓三通,锣三下 |
③处“中国戏曲的特点”是( )。
A.以唱段刻画人物内心 | B.必定要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
C.观众急于知道人物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 | D.顺应观众的急切知道的心理 |
④处“用‘ ’三个字领起全曲”,这三个字是( )。
A.没来由 | B.犯王法 | C.不提防 | D.遭刑宪 |
⑤处“在配有乐谱吟唱的词曲中”为什么不讲究“句子成双”而会有“单句”产生?作者推测的几种可能是( )。
A.行腔拉音,造成余音不绝的气势。 |
B.由于音乐与感情高度交融,而以拖腔行吟代替了一句。 |
C.以音乐代替,以歌代言。 |
D.因为感情的蕴藉难以言传,而以音乐代替。 |
⑥处“这种现象”指( )。
A.在配有乐谱吟唱的词曲中有单句。 B.[正宫·端正好]正好只有五句。
C.诗词曲讲究偶句对称。 D.古曲谱大多数已经失传。⑦处的“前一种现象”和“后一种现象”分别指( )。
A.讲究偶句对称,句子成双;在配有乐谱吟唱的词曲中,常碰到单句。 |
B.以音乐代替;以歌代言的替代。 |
C.以拖腔行吟代替;以音乐代替。 |
D.以音乐代替;造成跌宕效果的戏曲过门音乐。 |
⑧处“开口唱的这两句,首先把人带入到一个怨屈、悲怆而又无可奈何的凄凉境地中”的原因是( )。
A.发音时声带颤动。 |
B.韵母是鼻韵母,发音时声带颤动。 |
C.选用了言前韵,韵母是鼻韵母。 |
D.使用的先天韵,韵母是鼻韵母,发音时声带颤动。 |
本文作者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窦娥冤》第三折的?( )
A.一个角度,即具体分析[端正好]。 |
B.两个角度:一是悲剧气氛;一是艺术形式。 |
C.两个角度。第3自然段写了一个角度——从戏曲音乐的角度,分析关汉卿采用[正宫]乐调,便于表达惆怅和悲壮的声调和感情,为第三折打下了悲剧基础。 |
D.两个角度。第4自然段写了另一个角度——从配有乐谱吟唱的词曲句数角度,分析[正宫·端正好]采用单句形式,采用“先天韵”,为第三折营造出悲剧氛围。 |
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小题。
寓言课上的预言
□李克南
①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姜琳,正在给孩子们讲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一只狐狸见到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就赞美乌鸦羽毛漂亮、身材健美,并说要是再唱支歌那就更可爱了。乌鸦心里高兴就开始唱歌,可是刚一开口,嘴里的肉就掉在了地上,狐狸叼起肉得意洋洋地走了。
②姜琳讲完故事的寓意,让大家做练习,她说:“同学们,请你们每人对受骗的乌鸦说一句话。”几乎每个学生都是按老师的暗示对乌鸦说,以后别再虚荣了,听了恭维话就得意忘形,要接受教训。只有一个名叫董玉素的胖乎乎的女孩说:“乌鸦,你别难过了,再吃肉时我分给你一块。”
③小女孩说完,班上同学一阵哄笑。姜老师说:“你这个孩子,是非不分,就像《农夫和蛇》那则寓言里讲的农夫一样,将来走到社会上非吃亏不可。”小玉素心里不服气:乌鸦受骗心里正难过呢,它这个时候一定最需要好朋友的安慰了。
④接着,姜老师又说:“大家再想想,如果乌鸦和狐狸再见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学们抢着回答:无论狐狸怎么夸奖乌鸦,乌鸦就是不理它,最后,狐狸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⑤老师说:“同学们回答得都很正确。”这时,一个小男孩高高地举起手说:“狐狸是狡猾的,它不会再重复老一套办法了。”老师问:“那你说会怎样?”
⑥于是,那男孩绘声绘色地讲道:“狐狸再一次见到乌鸦,就对乌鸦说:‘乌鸦老弟,上次我骗了你的肉,真是对不起,我妈妈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我,要我再见到你时,一定要向你道歉,如果你不肯原谅我,我就站在这里不走了。’乌鸦见它说得很诚恳,就对它说,‘狐狸大哥,我原谅你了。’乌鸦一说话,嘴里的肉又掉了,狐狸赶紧跑过去把肉抢了过来。狐狸正要把肉吃下去,忽听乌鸦在树上哈哈大笑,‘臭狐狸,这回你死定了,我在肉里下了毒!’狐狸一听,连忙把叼到嘴里的肉吐出来,跑向不远处的小溪边,不停地用水漱口。这时,乌鸦从树上飞下来,不慌不忙地叼起地上的肉飞走了。”
⑦小男孩讲完,班上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姜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说:“吴宝河同学想象力很丰富,故事讲得也很精彩。好好努力,日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作家的。”
⑧转眼20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老师姜琳,已经成为一名著名的特级教师。
⑨这天,她作为教育界知名人士,应邀到一所监狱,为那里的服刑人员作帮教演讲。到了那里才发现,一同受到邀请的还有本市享有很高声誉、由下岗职工组成的“三实”家政服务公司的女经理,她就是当年那个安慰受骗乌鸦的小女孩——董玉素。让她料想不到的是,演讲结束,代表监狱服刑人员发言的那个穿着囚服的人,竟是她当初预言会成为作家的吴宝河。
⑩两个身份悬殊的人同时叫她老师,让姜琳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听了董玉素介绍她的“三实(诚实、踏实、朴实)”公司经营理念,以及她对服刑人员充满关爱、鼓励的话,姜琳老师突然明白,当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个小女孩,不顾老师提示的所谓正确答案,去安慰寓言中被讽刺、嘲笑的对象——乌鸦,这是多么可贵的童心、爱心!而那个年纪小小,连狐狸都敢骗的孩子,所表现出的那种“智慧”后面,又隐藏着多么可怕的东西啊。这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这样狡诈的心计?自己当年怎么就没有想过呢? (《小说选刊》〕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巧妙之处,试作简要分析。
答姜老师的“错误”指什么?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对姜老师的 “预言”或“反思”你怎样评价?